一、弄清憂慮所在。找出你真正擔心的東西是什麼。吉爾並不擔心經不起剛開始的考驗,她所擔心的隻是一旦得到那份工作之後可能麵臨的失敗。
二、消除恐懼。南茜擔心如果自己掙錢比丈夫多,會令他產生自卑感。對於她而言,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與丈夫開誠布公地商量這件事。
三、預測最壞的結局。問一下自己,“最壞的結果會是什麼?”對傑夫來說,他擔心調入計算機部門。而最壞的結果不過是他不得不回到自己原來的崗位或者另找一份新工作罷了。
失敗會給人生帶來破壞性的影響,但它也可以轉化成為有益的經驗。把失敗當作經驗,不吃一塹,難長一智。
在生活中,失敗是使我們的各種計劃更趨完善的一種方式。比如你正在實施一項減肥計劃。成功促使你不斷地堅持下去。在最初的兩個月裏,你平均每周能減輕兩磅。可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你又反彈了一磅。這一小小的倒退是幫你完善你的減肥計劃的重要一環。隻要你從此更加注意自己的熱量攝入,堅持鍛煉,你的體重會再次下降的。
失敗、風險和變革都是個人進步和事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如果不冒風險,那你永遠都不會前進。
規則解讀:一件事情上的失敗絕不意味著你的整個人生都是失敗的,失敗隻是暫時的受挫,不要把它當成生死攸關的問題。永遠保持積極的心態,做一個生活中的強者,你將離成功更近一些。
2.不要陷入失望的泥坑裏
西方哲學家藍姆·達斯曾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因病而僅剩下數周生命的婦人,一直將所有的精力都用來思考和談論死亡有多恐怖。
以安慰垂死之人著稱的藍姆·達斯當時便直截了當地對她說:“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麼多時間去想死,而把這些時間用來活呢?”
他剛對她這麼說時,那婦人覺得非常不快。但當她看出藍姆·達斯眼中的真誠時,便慢慢地領悟到他話中的誠意。
“說得對!”她說,“我一直忙著想死,完全忘了該怎麼活了。”
一個星期之後,那婦人還是過世了。她在死前充滿感激地對藍姆·達斯說:“過去一個星期,我活得要比前一陣子豐富多了。”
還有一個人,因為幼年時患了一場大病,命雖保住了,但下肢卻癱瘓了。他的父親是位郵局幹部,在他中學畢業後父親設法在郵局給他安排了一份可以坐著不動的工作,工資及各種福利待遇都與常人無別。在這個崗位上,他幹了三年。按說,一個重殘的人,能有一份這樣安穩有保障的工作,應該感到十分滿足了。他的許多身體健康的同學,都還在為謀一份職業而四處奔波求人呢。但他卻辭職了,因為他在人們的眼光中,不但看到了同情,更看到了憐憫還有不屑。他的自尊心在這種目光中一次次被刺傷,所以縱是父親的耳光和母親的哭求都沒能阻止他。
辭職後他先是開了一間小書店,但不到半年便因城市改造、房屋拆遷而不得不關門。之後,他又與人合辦了一家小印刷廠,也僅僅維持了一年多,便因合夥人背信棄義而倒閉。兩次經商,都沒成功,而且還債台高築,這時他的父母和朋友們又來勸他說:“你一個殘疾人,就別瞎折騰了,多少好手好腳的人都碰得頭破血流呢,何況你!”父親勸他趁自己還在領導崗位上,讓他還是老老實實回郵局上班算了。但他還是沒有回頭,而是又選擇了開飯店。這次他吸取前兩次的教訓,一年下來,小飯店竟贏利兩萬多元,於是他又開了兩家連鎖店。10年之後,他的連鎖飯店不但在他居住的城市生根開花,而且還不斷在周邊的大小城市一家家開張。他自然也就成了事業成功的老板,且娶了漂亮能幹的姑娘。當有人問他成功的經驗時,他說了很多,但他說最重要的,就是千萬不要同情自己。
當我們在麵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病痛、損失、挫敗的時候,常常會因為將精力放在病痛、折磨、懼怕的本身,而使得日子更加艱難,甚至許多人因此覺得“活不下去了”,而走上輕生的不歸路。沒有人喜歡麵對人生痛苦的部分,但隻有那些明了自己的思想動力、願意並成功自我掌控的人,才能夠避免將現有的苦痛不斷放大,才具備較佳的應對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不單是身有殘疾和病痛的人,就是健康的人,在遭遇挫折和失敗的打擊時,也會生出悲觀失望、自憐自卑的心情來。在這種情緒的籠罩下,人往往不是寄希望於他人的援手,就是一蹶不振,失去重新嚐試的勇氣。其實,不同情自己,對自己進行鞭策和批判,反省和檢討失敗的原因,才會走出懦弱心理的陷阱。
許多人抱怨自己命運不濟,因為缺少機會。那麼機會對人生究竟有多重要呢?其實機會就像買彩票一樣,投入得越多,失望的概率就越大,因此,過分相信機會有時也是一種自欺欺人。
麥士是位成功的商人,卻不幸患上了白內障,視力嚴重受損,不要說閱讀寫作,就連駕車外出都極其艱難。與他一同患病的一位病友受不了這種折磨,每天不是喝得酩酊大醉,就是對著別人大發雷霆,僅僅過了半年,那位病友便離開了人世。目睹此景,麥士倍感淒涼。因為疾病,他已不得不結束原來的生意。他的生活漸漸陷入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