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社會關係中,同事關係是最難相處的社會關係之一。同事之間在利益上競爭,在工作上合作,關係十分微妙和複雜:既不能相互冒犯,互相幹預;也不能相互漠視,相互拆台;同事之間各有一攤工作,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所以處理同事關係時一定要把握分寸,避免出“界”。
1.以德報怨解舊嫌
曆史上有許多人,從才能以及德行來講,都是非常值得人們誇讚的,可是一旦有了私怨以後卻不能原諒別人。有的人因為個人意氣用事,為了實現泄憤的目的,竟然不惜以卑鄙手段來誣陷甚至殺害同事,結果他們自己也落得個害賢的罵名,遭到了人們的責罵從而變得惶惶不可終日。
明代的夏元吉,當涉及到個人的恩怨時從來都不計較,而且還常常以德報怨。這種寬容待人的度量,令當時的人們皆生敬佩之心,一些排擠甚至攻擊他們的人也覺得很後悔,為他們的高尚風格所感動。
夏元吉由於勤奮好學被鄉推薦入了太學。許多書生譏笑於他,而他卻仍然正襟危坐,正好趕上朱元璋來到太學視察,看到了十分欣賞,立刻提拔夏元吉任戶部主事。
永樂年間,夏元吉又升任戶部尚書,到了宣德年間病死時為止,夏元吉一共管理財政工作長達27年。由於夏元吉嚴於律己,寬厚待人,善於團結同僚做好財政工作,因此政績很好。浙江西部鬧水災,朝廷派了官員去治理卻沒有任何起色,明成祖後命夏元吉前去治水。
夏元吉親率十多萬人日夜苦戰,他身穿布衣徒步行走於工地之間,不畏酷暑,還說:“民勞,吾何忍舒適。”
後來,水患終於被治服了,從此農業生產獲得了保障。
夏元吉擔任戶部尚書的時候,降低賦役,嚴整鹽法、餞鈔之禁,派人清理倉場,大力支持屯種。在他任職期間,國家財政比較寬裕,從來都沒有因為財政問題而耽誤了國家大事。
夏元吉做事不僅能夠照顧到大局,而且還能夠替同僚著想。北京的紫禁城建成了,明成祖命夏元吉召見太子、太孫。等回來的時候,夏元吉向明成祖進諫:
“連歲營建宮室,今已告成。宣撫流亡,免所欠賦稅以寬民力。”
一年以後,熊熊的大火將三殿盡數燒毀,明成祖以殿災為名下詔廣求直言,眾大臣都說建都北京不方便治理國家。明成祖大怒,殺了主事的肖儀。明成祖說:“遷都前,與大臣商議,久而後定,非輕舉也。”
接著,言官彈劾官員們,明成祖命百官、言官全都跪在門外辯議。官員們都謾罵言官,惟有夏元吉向明成祖奏說:“言官應詔直言無罪。臣等備員大臣,不能協讚大計,罪在臣等。”
結果,明成祖的怒意才得以緩解,對言官以及所有反對遷都北京的人全都赦免。有些官員責備夏元吉違背了初議,夏元吉回答說:“吾等曆事久,說錯了,帝可能原諒。如果言官得罪,會影響不好,人們將不敢說話了。”
眾官員聽了以後,深深佩服他的為人。
夏元吉為人很有雅量,同事有了好的建議全都采納;如果同事犯了小過錯,也竭力加以掩護。有時還替部下受過,甚至被同事誣陷的時候,事後也不進行報複。
呂震嚐曾經攻擊過夏元吉,後來呂震嚐替子求官,夏元吉沒有因為他攻擊自己而回絕,反而以呂震嚐“靖難”的時候有守城之功,替呂震嚐奏請。
平江伯陳镟曾經和夏元吉有過一些小誤會,因此也很討厭他,但是夏元吉卻並不怨恨他,而且還常常稱讚陳镟的才能。
有人向他請教:“量可學嗎?”
夏元吉笑答:“我幼時,有人犯我未嚐不怒。始忍於色,中忍於心,久了就沒有什麼事不可忍了。”
事實就是這樣,能忍人之不能忍,就能成就別人不能成就之事。如果你遇到一位性格暴躁的同事,常常由於一點小事就“嘮叨”甚至咒罵個不停,盡管在事情過後你沒有把這個事放在心裏,可是事前的過激反應,卻令你怏怏不樂。
如果獨自懊惱,那樣隻會害你自己,還不如想一個改善的好辦法呢!要知道,同事之間相處的時間經常會比家人還要多,假如總是如骨在喉,那多難受呀!而且還會間接地影響到工作效率。
麵對這種脾氣暴躁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靜製動,然而,不要誤會,並不是采取什麼事都“忍耐”的策略。反之,應該是主動出擊。
舉一個例子,一個計劃出了問題,這位同事暴跳如雷,粗聲粗氣地說程序應如何如何,誰人又應該如何如何……總之意見很多,然而欠缺建設性,隻能給人帶來煩不勝煩之感。
好好想一想,有同感的肯定不是你一個人,因此索性由著同事訴說下去,而你卻非常從容,保持緘默,就算有其他同事對此表示了不滿,你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
等到事情明朗了以後,那位同事的態度緩和下來了,你再擺出自己的態度來,把事情分析一番,這時,你就能令對方心服口服了。
規則解讀:同事之間由於利益上競爭非常激烈,互相猜忌、嫉妒、排擠的現象司空見慣,所以在同事之間能夠做到以德報怨實在不易,如果想做到這一點必須有寬宏大量。
2.莫在同事中拉幫結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