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學認識、評價信息的能力。
3吸收、積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4駕馭信息和創新的能力。
5遵守網絡道德規範的能力。
四、加強網上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為了中小學生能夠有效利用網絡,在網絡社會中健康成長。我們必須切實把青少年網上信息資源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投入大成本搞教育信息資源開發,綜合多媒體、數據庫、網絡、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中國教育信息資源的“航母”。
與此同時,要充分發動廣大教師開發青少年的學習資源。
中小學生網絡交往的特點
一、開放性與多元性
網絡化的交往超越了時空限製,消除了“這裏”和“那裏”的界限,拓展了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使人際關係更具開放性。“電子社區”的誕生,使得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在一起”交往和娛樂。同時,交往範圍的不斷擴大,必然會使人們的各種社會關係向多元化和複雜化方向發展。
二、自主性與隨意性
網絡中的每一個成員可以最大限度地參與信息的製造和傳播,這就使網絡成員幾乎沒有外在約束,而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同時,網絡是基於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來的,網民有權利決定自己幹什麼、怎麼幹,但由於缺乏必要的約束機製,網民必須“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的人會在網上放縱自己、任意說謊、傷害他人,有的人甚至會扮演多種角色,在網上與他人進行虛假的交往,從而造成網上交往極大的隨意性。
三、間接性與廣泛性
網絡改變人際交往方式,突出的一點,就是它使人與人麵對麵、互動式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帶有明顯的間接性。這種間接性也決定了網絡交流的廣泛性。過去,時空局限一直是人們進行更廣泛交往的主要障礙,而在網絡社會,這一障礙已不複存在,隻要你願意,在網上可以與任何人直接“對話”。
四、非現實性與匿名性
網絡社會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的定義,已經突破了傳統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的內涵。在網上,人們可以“匿名進入”,網民之間一般不發生麵對麵的直接接觸,這就使得網絡人際交往比較容易突破年齡、性別、相貌、健康狀況、社會地位、身份、背景等傳統因素的製約。
部分網民在網上交際時,經常扮演與自己實際身份和性格特點相差十分懸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虛擬角色。比如,五尺壯漢可以將自己偽裝成妙齡少女,與其他網民共演愛情悲喜劇;一旦“壞了名聲”,又可以很方便地改名換姓,以新的麵目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網民往往會麵臨網上網下判若兩人的角色差異和角色衝突,極易出現心理危機,甚至產生雙重或多重人格障礙。
五、平等性
由於網絡沒有中心,沒有直接的領導和管理結構,沒有等級和特權,每個網民都有可能成為中心,因此,人與人之間的聯係和交往趨於平等,個體的平等意識和權利意識也進一步加強。人們可以利用網絡所特有的交互功能,互相交流、製造和使用各種信息資源,進行人際溝通。
盡管“數字鴻溝”仍然存在,許多“信息邊遠地區”的人們,根本沒有機會參與到網絡人際互動中來,但總體而言,平等性仍是網絡人際關係的主要特征。
六、失範性
網絡世界的發展,開拓了人際交往的新領域,也形成了相應的規範。除了一些技術性規則(如文件傳輸協議、互聯協議等),網絡行為同其他社會行為一樣,也需要道德規範和原則,因此出現了一些基本的“鄉規民約”,如電子函件使用的語言格式、在線交談應有的禮儀等。
但從現有情況看,大多數網絡規則僅僅限於倫理道德,而用於約束網絡人際交往具體行為的規範尚不健全,且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的控製手段。這就容易造成網絡傳播的無序和失範。事實上,網絡社會充滿競爭、衝突,時不時還會發生犯罪活動,這就需要有一定的社會道德、法律規範來調整網絡人際關係,以維護正常的網絡秩序。
七、人際情感的疏遠
網絡的全球性和發達的信息傳遞手段,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沒有了空間障礙,同時也使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更加疏遠。雖然網上虛擬交往可以幫助人們解脫一時的現實煩惱,找到一時的寄托,卻不能真正滿足活生生的人的情感需要,而有些人由於過分沉溺於虛擬的世界,往往會對現實生活產生更大的疏離感。
八、信任危機
網絡虛擬化的人際交往方式,使得許多網民往往抱著遊戲的心態參與網上交往,致使網上的信任危機甚於現實社會。與此同時,一些網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又會采取“寧信機,不信人”的態度,沉溺於“虛擬時空”,不願直麵現實生活。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為人們帶來便捷、高質量的社會生活,也會造成巨大的負麵效應。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處理和調適網上人際關係?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綜合考察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人與社會等各種因素,把克服技術負效應與克服人自身的局限同時並舉。
首先,確立具有普遍意義的網絡人際交往規範,既要保持網絡運行的自由、通暢,又要防止交往者彼此之間的行為越軌,造成過度侵害;其次,加強網絡倫理建設,對網絡技術給予更多的道德關懷,不應聽任信息社會的道德無序;第三,製定、完善維係網絡人際交往秩序的相關法規,打擊網絡犯罪;第四,加強對計算機介入的人際交流和人機協作的心理學研究,利用網絡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第五,加強網絡教育和控製,凸顯網絡所特有的合作和奉獻精神;第六,利用網絡特有的“虛擬群體”環境,幫助網絡參與者體驗社會多重角色,建立新型的社會關係。
學生網絡十條安全規則
第一條:在網上,不要給出能確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學校名稱、家庭電話號碼、密碼、父母身份、家庭經濟狀況等信息。如需要給出,一定要征詢父母意見或好朋友的意見,沒有他們的同意最好不要公布,如果公布要讓父母或好朋友知道。
第二條:不要自己單獨與網上認識的朋友會麵。如果認為非常有必要會麵,則到公共場所,並且要父母或好朋友(年齡較大的朋友)陪同。
第三條:如果遇到帶有髒話、攻擊性、淫穢、威脅、暴力等使你感到不舒服的信件或信息,請不要回答或反駁,但要馬上告訴父母或通知服務商。
第四條:未經過父母的同意,不向網上發送自己的照片。
第五條:記住,任何人在網上都可以匿名或改變性別等。一個給你寫信的“12歲女孩”可能是一個40歲的先生。
第六條:記住,你在網上讀到的任何信息都可能不是真的。
第七條:當你單獨在家時,不要允許網上認識的朋友來訪。
第八條:經常與父母溝通,讓父母了解自己在網上的所作所為。如果父母實在對計算機或互聯網不感興趣,也要讓自己的可靠的朋友了解,並能經常交流使用互聯網的經驗。
第九條:控製自己使用網絡的時間。在不影響自己正常生活、學習的情況下使用網絡,最好平時用較少的時間進行網絡通信等,在節假日可集中使用。
第十條:切不可將網絡(或電子遊戲)當作一種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受挫的青少年,不能隻依靠網絡來緩解壓力或焦慮。應該在成年人或朋友的幫助下,勇敢地麵對現實生活。
一、填空題
1()是一個信息極其豐富的百科全書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強,實現了全球信息共享。
2由於信息傳播的(),形形色色的思潮、觀念也充斥其間,對於自我監控能囷強、極富好奇心的中小學生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導致喪失道德規範。
3()和()教育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
4網絡中的每一個成員可以最大限度地參與信息的()和(),這就使網絡成員幾乎沒有外在約束,而更多地具有()。
二、問答題
1網絡具有哪些特征?
2中小學生上網的負麵影響有哪些?
3中小學生上網的正麵影響有哪些?
4中小學生網絡交往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