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10分鍾了解達爾文(1 / 1)

名人簡介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1809年生於英國施魯斯伯裏。1831年,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英國派遣的環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學考察。他大量地采集動植物標本,大範圍地勘察地質,經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恩格斯將其提出的“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生活背景

1809年2月12日,達爾文出生在英格蘭一個名醫世家。從孩提時代起,他便愛好狩獵、郊遊、收集動物標本。少年時期的達爾文是個不愛學習的“平庸孩子”。1825年,16歲的達爾文奉父命進入愛丁堡大學學醫。由於無法忍受對當時的外科手術的恐懼,他中斷了學業。1828年,達爾文進入劍橋大學基督學院攻讀神學學位,盡管他的一些想法被神職人員認為是對宗教信仰的褻瀆(xiè dú),但幸運的是,他勉強畢業了。

1831年,當貝格爾號考察船向達爾文發出邀請時,22歲的達爾文欣然接受了。從此,他以一名博物學家的身份,跟隨貝格爾號開始了長達5年的環球之旅。對於達爾文,這段經曆是他受到的“第一次真正訓練或者說思想教育”。環球旅行為達爾文提供了深入自然的機會,也讓他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進化論思想便是由此成形的,並在此後的十幾年中不斷完善,最終,1859年11月24日,達爾文發表了他的專著《物種起源》。

成就與貢獻:

一、人工選擇學說

所謂選擇,就是人類根據他們的要求和愛好把符合要求的個體變異保存下來,並讓它們傳宗接代;把不符合要求的個體淘汰。通過遺傳與變異的累積,逐漸形成各種品種。這樣看來,新品種的形成包括3個因素:即變異、遺傳與選擇。“變異”在這裏起著提供材料的作用,沒有變異就沒有選擇的原材料;“選擇”保留了對人有利的變異,淘汰對人不利的變異,沒有選擇,就沒有變異的定向發展;“遺傳”起著保持鞏固變異的作用,沒有遺傳,就沒有變異的積累。

二、生物進化論

簡稱“進化論”,是生物學最基本的理論之一。進化,是指生物在變異、遺傳與自然選擇作用下的演變發展,物種淘汰和物種產生過程。地球上原來無生命,大約在30多億年前,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後,生物不斷地進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著的170多萬個物種。

三、《物種起源》

達爾文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是奠定生物進化理論基礎的最重要著作,也是對人類發展進程產生過廣泛影響的巨著。它1859年出版時就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此後的一百多年裏仍不斷地引起激烈爭論。《物種起源》用大量資料證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在遺傳、變異、生存鬥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種生物進化論學說,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達爾文的偉大思想,在過去曾是笑談,而現在卻是人們的共識。《物種起源》的巨大影響遠遠超出了生命科學本身,已經成為人類思想史上光芒四射的燈塔。

地位與影響: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是19世紀英國傑出的生物學家、物種起源和發展學說的創始者、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他找到了生物發展的規律,證明所有的物種都有共同的祖先。達爾文的這一重大發現,對生物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科學上完成了一個偉大的革命,結束了生物學領域中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統治,對近代生物科學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恩格斯稱達爾文的進化論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馬克思稱《物種起源》“這本書實際上也為曆史上的階級鬥爭提供了‘自然科學根據’。”他於1882年4月19日逝世。他逝世以後,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敬仰,把他安葬在另一位科學界偉大人物——牛頓的墓旁,享受著一個自然科學家的最高榮譽。他所提出的天擇與性擇,在目前的生命科學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論。

動人事跡:

持之以恒追尋真理

1831年,達爾文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英國派遣的環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學考察。環球旅行為達爾文提供了深入自然的機會,進化論思想便是由此成形的。在此後的十幾年中,他通過研究,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論,最終,1859年11月24日,達爾文發表了他的專著《物種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