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小說描寫了普法戰爭中發生的普通人的普通故事。普法戰爭是1870年7月發生的。當時,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侖三世)為了扼殺國內日益增長的革命運動,鞏固波拿巴皇室的統治,破壞並阻止普魯士王國用武力統一德意誌各邦的行動,以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於1870年7月向普魯士宣戰,挑起了歐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戰爭。但事與願違,戰爭一開始,法軍就連連失利,特別是1870年9月在法國東部的色當所進行的一次決戰,法軍更是潰不成軍,路易?波拿巴也被普軍俘虜,成了階下囚,86000法軍官兵全部投降。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魯士首相律斯麥在打敗法國,完成了德意誌的統一之後,進而率兵進攻法國,長驅直入,一舉攻到巴黎城下,將巴黎團團包圍……
一、一曲愛國主義的悲歌
法國現實主義作家都德以普法戰爭為背景,創作了多篇頌揚愛國主義的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最後一課》和本文。這兩篇小說的共同點就是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的悲歌,本文的悲劇色彩更濃。這種“悲”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亡國之悲。無論是作為一位充滿英雄主義的軍人,還是作為一位普通的公民,誰都不願意遭罹亡國之痛,因為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大的恥辱和不幸,也是一位公民,特別是一位軍人最大的恥辱和不幸。這篇小說從巴黎香榭裏大街“被炮彈打得千瘡百孔的牆壁、被機槍掃射得坑窪不平的人行道”寫起,以一位愛國老軍人麵對入侵者頹然倒地死去為結束,表現了深深的、無可奈何的亡國之悲。中間又反複渲染了這種悲。比如,小說多次寫到儒夫上校孫女“淚流滿麵”、“揩幹眼淚”、“忍住眼淚”等,表麵上是為祖父的病發愁,實際上落下的還是亡國之淚。再比如,小說通過寫普魯士軍隊的日日逼近,也造成了一種國家日漸滅亡的悲涼第二,命運之悲。儒夫上校和他的孫女這兩個具有特殊性格的人,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下,他們的命運必然也是特殊的。在亡國在即的時候,這兩個具有強烈的軍人榮譽、祖國榮譽感的人的命運可想而知。
第三,生活之悲。人物的生活之悲主要由兩個落差造成:一個是儒夫上校虛幻的節節勝利和實際上的節節失敗的落差,再一個是儒夫上校的越來越高興和他的孫女越來越悲痛之間的落差。這兩個落差可以說是生活之悲。
三種“悲”的根源還在亡國上,因此,這是一曲獨特的愛國主義悲歌。
二、一個曲折感人的故事
小說構思精巧,情節新奇。沿著這樣三條線,小說展開情節。第一條線:題目是“柏林之圍”,實際上是巴黎被攻占。第二條線:儒夫上校由病重到病情減輕,直到最後去世。第三條線:上校孫女為病重的祖父說謊到最後謊言破滅。這三條線中第二條線是主線。三條線扭結在一起,構成跌宕起伏的情節,深深地抓住了讀者。而更打動讀者的是故事本身,儒夫上校的執著,他外孫女的用心良苦,故事結局的悲慘,讀來都令人反複回味,唏噓再三。
三、兩個可憐可敬的人
儒夫上校和他的孫女都是悲劇人物,他們所處的環境和所麵對的現實,都決定了他們的悲劇命運;但他們的悲劇,給人的卻是更多的感奮與鼓舞。從儒夫上校身上,我們感受更多的是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具備了這種精神,雖然肉體上可能會被暫時打倒,但浩氣永存;因此,小說結尾,表麵上儒夫上校頹然倒地死了,但實際上“他”會永遠屹立在巴黎。從儒夫上校的孫女身上,我們既體味到了像她祖父一樣的愛國之情,同時也感受到了那種至真至純的親情。小說中的醫生說:“這女孩兒的痛苦使我很受感動”,也代表了讀者的心聲。確實,這個女孩承受了比她祖父更多的痛苦:她祖父受的痛是短痛,她受的是長痛。她明知道自己所有的努力最終都將化為泡影,但她還是義無返顧地去做,而且還能“那麼從容、鎮靜……”她比她的祖父需要更多的大智大勇。因此,雖然她失敗了,但她那種人格的力量卻永遠令人尊敬。
四、儒夫上校是被法國軍隊慘敗的消息擊倒的,這一事實包含了哪些意義?
設題意圖:這個情節是小說故事的高潮,令人回味無窮。設計這道題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思考這個情節,達到更好地學習、鑒賞文本的目的。
參考答案:這一事實包含的意義有:第一,儒夫上校的愛國情懷、他的法國軍人的榮譽感受到致命的打擊;第二,在這次普法戰爭中,法國徹底失敗了;第三,隻有摧毀一個人的意誌,才能夠徹底摧毀他。
五、課文的題目是“柏林之圍”,實際上寫的卻是巴黎被圍。
設題意圖:這篇小說的構思奇特、精巧,獨一無二。題目是柏林之圍,儒夫上校賴以支撐生命的精神支柱也是法軍的節節勝利和柏林被圍,但是實際的情況卻恰恰相反。這種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強烈的藝術效果:一方麵,這種反差渲染了儒夫上校的悲劇,另一方麵,從閱讀的角度看,這種反差又造成了很大的懸念。引人入勝,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