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需要把持久的奮鬥和階段性攻堅結合起來,把全麵推進和重點突破結合起來。對重點項目要集中力量予以支持,力爭在短時期內有所突破。通過重點項目的建設,逐步形成點麵結合、相互鏈接、結構合理、縱橫交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係,為全省全麵地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工作奠定基礎和條件。
(一)全麵普查,深入挖掘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是21世紀之初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國及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狀況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20世紀的最後20年,圍繞著中國10部民族民間文藝集成誌書的編纂所進行的普查,雖然剛剛過去了幾年的時間,但在這個階段中,社會所發生的變革是異常劇烈的。特別是商品經濟滲透到了社會的每個角落、每個階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也是非常顯著的,甚至是千年不遇的。故而本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除了對那些過去沒有涉足的幾大領域--民俗生活、手工技藝、民間美術、民間知識等要進行重點的、全麵的、科學的調查外,還要對過去曾經調查過的民間文藝形式做拾遺補漏的調查與采錄,以便積累自上次調查以來新發掘的資料,並對社會發展中的文化變遷進行比較研究。普查所得的資料和數據,作為全麵分析國情的重要資料之一,是國家和地區主管機構製定文化政策乃至製定國策的重要依據。
浙江省先於全國,於2003年8月啟動了全省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的普查。各地按照“查清資源,明確方向,搞好建設,規範管理”的工作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的現狀調查,力求全麵了解和掌握各地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充分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民族民間藝術進行真實、係統和全麵的記錄。目前,多數地區已基本完成普查工作,其他地區也正在抓緊對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的收尾工作。省文化廳將依據與各市簽訂的普查工作責任書,分級分批進行驗收。並將於適當時候,會同有關部門召開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工作總結表彰會。同時,根據文化部2005年底下發的《關於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麵部署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除民族民間藝術之外)。將通過全麵深入的實地調查,記錄和錄製流傳了千百年、與民眾生活有密切關係,甚至影響著民眾生活和群體社會的各類民間作品和手工技藝,以及歲時節令、慶典儀式、風俗習慣、民間信仰等民俗事項。通過普查確定一個地區流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類別和形態、蘊藏情況、流傳分布地區、傳承範圍、傳承目錄、衍變情況以及采集曆史等。屆時,在前麵已進行的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基礎上,全省更大規模、更大範圍和更為全麵的普查工作將在全省實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對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的基礎。
(二)科學建檔,係統展示
在全麵普查的基礎上,要抓緊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數據庫和網絡服務平台,有效使用檔案材料;逐步建設一批民間藝術館或專題展示館,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保存和宣傳。
在普查工作中形成和收集到的許多材料,真實、生動地記載了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麵貌,許多珍貴的文字、圖表、聲像、實物等材料是文化藝術檔案寶庫中不可缺少的珍藏,也是編纂有關集成誌書和合理開發利用的重要基礎。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通過搜集、記錄、分類、編目等方式,保證檔案的齊全完整,實現檔案資源的有效利用。
浙江省要抓緊建立省民間藝術館,集中展示優秀民族民間藝術,成為收藏、傳承、研究和宣傳民間藝術的中心。有條件的地方應建立民間藝術館或專題展示館,廣泛征集民族民間藝術精品和資料,對那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和資料進行妥善保管和展示宣傳。重點抓好杭州餘杭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寧波民族民間文化陳列館、寧波浙東海事民俗博物館、嘉興秀洲中國農民畫村、杭州銅雕藝術館、杭州天石微雕藝術館、岱山海洋文化係列博物館、寧海十裏紅妝民俗館、湖州筆道研究館、東陽工藝精品館、臨安吳越文化藝術展示中心、仙居手工藝品館、平湖民俗風情館、湖州吳興織裏刺繡品展示館等一批已有或規劃在建的民間藝術館建設。各民間藝術館要充實展示內容,豐富教育資源,積極改進陳展和教育方式,通過實物、照片、圖表、模型、雕塑、全景畫等形式,運用聲、光、電和搭建網上教育平台等手段,豐富陳展內容,增強展示效果。對有關單位征集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和資料,安排相應的資金或一定的政策給予支持和保障。各地應充分發揮各級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和紀念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保存保護、傳承傳播優秀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強研究,編纂成果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保護和發展遇到很多新的情況和問題,要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健全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家谘詢機製;組織各類文化單位、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專家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究,組織力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進行科學認定,鑒別真偽,組織專家對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開發和創新,注重科研成果和現代技術的應用,推動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融入現代生活。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合作建立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保護、發展和研究浙江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理論支持、普查指導、谘詢服務、項目研發、人才培養等多方麵的服務。
編纂成果,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要研究製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編纂規劃,組織編纂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係列集成。在全省已基本完成的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基礎上,先行編纂《浙江省民族民間造型藝術集成》、《浙江省民族民間表演藝術集成》,並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類別,逐步編纂相應集成(誌書);各地相應編纂市、縣(市、區)卷。並組織編纂《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目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分布地圖集》和《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集刊》等係列書籍,將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和有關政策研究、保護工作的經驗、理論研究成果分編彙集,為科學保存和逐步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打好基礎,為我省乃至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提供借鑒,並通過這種研究和出版物產生持續的影響,提升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及保護工作的知名度和後續影響。
(四)建立名錄,打響品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即將由國務院批準公布,我省“西施傳說”等一批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省政府同意推薦上報。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已由省政府公布。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將逐步由當地政府公布。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申報項目,應是具有一定曆史的、獨特的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或文化空間;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具有典型意義;或在曆史、藝術、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及文學等方麵具有重要價值。特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申報項目,應具有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傑出價值。
列入國家級及各級代表作名錄項目對維係民族民間的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因社會變革或缺乏保護措施,麵臨消失的危險。各級政府應對立項的代表作采取切實可行的具體的保護措施,以保證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傳承和發展。我省初步規劃重點搶救寧海平調、海寧皮影戲、永嘉昆劇、杭劇、淳安三腳戲和麻繡、四明南詞、台州亂彈、景寧佘族祭祀儀式、磐安煉火、舟山漁民號子、紹興平湖調、南宗祭孔、遂昌茶燈、浦江迎會、臨海黃沙獅子、蒼南夾纈、黃岩翻簧、仙居針刺無骨花燈和竹殼雕刻、紹興錫器、硤石花燈、溫州甌繡、浦江麥稈貼、杭州木板水印等一批具有見證民族民間活的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得到妥善保存和保護,促進傳承和發展,提升我省民族民間藝術的影響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是在一定範圍內有較高知名度和信譽的品牌,代表著其賴以馳名的豐富內涵和綜合競爭力,因而應受到法律相應的保護。長興百葉龍、臨安水龍進行了商標注冊,開始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工作方麵的探索性實踐。國家有關方麵應製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切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人(團體)對其世代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所享有的權利,以保證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傳承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作為知識產權和無形資產,件件價值不菲,具有比普通文化遺產高得多的含金量,從一定意義上講,都是金字招牌,代表作尤其是國家級代表作的多寡,是一個地方文化競爭力,甚至綜合競爭力的一種體現。200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單,中國申報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榮列榜中。繼昆曲、古琴藝術成功“申遺”之後,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將正式受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保護。“世遺”的巨大號召力,將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同時推進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世界,促進國際社會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認同。
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知識產權的保護。目前,我國還缺少較為完備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法律製度,這些製度需不斷建設和完善。
(五)以人為本,尊重創造
隨著民間老藝人年事已高,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製,使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在流傳中發展是當前緊迫的任務。要抓緊確立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人和傳承基地,讓優秀文化遺產薪火相傳,不斷增強其生命力。
對列入代表作名錄的代表作傳承人的保護要創新思路和工作方法,可采取享受政府藝術津貼、授予民間藝術家稱號、資助有關曆史資料的搶救和整理、鼓勵帶徒傳藝、舉辦相關傳習活動、在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等方麵享有與國家文化事業單位人員同等權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式,尊重和彰顯代表作傳承人對中華文化的創造和貢獻。
優秀民族民間文化作為無形文化遺產,隻有在現實生活中才能流傳和發展。要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活的文化傳統在相關社區尤其是青少年中得到繼承和發揚。特別是在中小學、職業學校等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課程,培養青少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情感,提高對中華文化整體性和曆史延續性的認識,同時造就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要通過繼承發展,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通過合理利用,擴大保護工作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要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方麵的作用。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從政策上促進、從製度上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民間藝術家的創造活力,使一切有利於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傳統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力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鼓勵和支持其他社會階層的成員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在全社會大力形成搶救、保護與傳承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良好風尚,充分激發全社會共同創造、積累、傳承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熱情。
(六)原態保護,形成規模
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作應立足於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堅持民間藝術保護的真實性和整體性。在科學認定的基礎上,采取有力措施,使具有重要曆史、科學和文化價值且處於瀕危狀態的民族民間藝術種類得以有效保護,對農村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並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定區域進行動態整體性保護。省文化廳初步規劃重點發展景寧大均鄉佘族民間藝術生態保護區、嵊州甘霖鎮前期越劇藝術保護區、長興百葉龍藝術生態保護區、磐安深澤鄉民間藝術生態保護區、臨安昌南民間藝術生態保護區、樂清象陽鎮民間藝術生態保護區、浦江嵩溪村民間藝術生態保護區、武義俞源民間藝術生態保護區、瑞安活字印刷藝術保護區、秀洲王江涇船民民俗生態保護區、開化錢江源邊界民間民俗生態保護區、江山廿八都鎮民間藝術生態保護區等一批民間藝術生態保護區,對當地世代相傳、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資源,進行真實、動態、整體和可持續保護,保持民間藝術原生態環境,形成良性的民間藝術保護機製。
要積極研究在傳統文化特色鮮明、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區域,加強民間藝術有效利用的途徑。省文化廳初步規劃重點創建嵊州吹打樂、瑞安藤牌舞、泰順木偶、平湖西瓜燈、海寧花燈舞、永康九獅圖、樂清細紋刻紙、浦江百花燈和剪紙、青田魚燈、諸暨同山鎮棕編、嵊州竹編、東陽竹編、定海白象鎮鑼鼓、菱湖燈謎、象山竹根雕等一批民族民間藝術之鄉,推動對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弘揚和合理開發利用,使民間藝術遺產在全社會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
(七)開發資源,培育產業
充分發揮本土文化資源優勢,將民族民間文化資本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當前文化發展的趨勢和新景象,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機遇。民族民間文化的開發利用必須堅持在開發和創新中保持原有的文化特色,起到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的作用。
在旅遊和民族民間文化的鏈接與融合上,杭州宋城集團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並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宋城作為一個以反映兩宋文化為主題的公園,需要有一種鮮活的、直觀和親切的表達方式,為此,宋城積極引入開封盤鼓、江南皮影戲、抬閣等民間雜藝表演,蠟染、製錫、活字印刷等作坊表演,梁紅玉擊鼓抗金、汴河大戰等大型表演和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等形式各異、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舞台節目,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烘托共同主題,有力地再現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宋代都市的繁榮景象。文化是旅遊的內容和深層次的表述,旅遊則是實現文化的教化和娛樂功能的良好載體,是對文化的挖掘、提煉和發揚。為充分展示民族民間文化的豐富性和獨特魅力,加強民族文化認同,省文化廳初步規劃重點培育杭州宋城、諸暨西施故裏旅遊區、臨海古城、龍遊民居苑、德清防風古國文化園、象山中國漁村、臨安河橋老街、蒼南蒲城(浙南抗倭雄關)、嵊州華堂村王氏宗祠(王羲之景區)、東陽橫店影視城、桐鄉烏鎮、蘭溪諸葛村、天台山景區、樂清雁蕩山景區、餘杭雙溪漂流景區等一批民間藝術旅遊經典景區,有選擇地聚集全省乃至全國優秀民族民間藝術,融入風景風情旅遊之中,增添景區的人文色彩,提升景區的品位和效益,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旅遊區塊。
民族民間藝術的商品化、市場化對傳承和弘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同樣具有積極作用。要重視積極開發具有民族民間傳統和地域特色的剪紙、繪畫、陶瓷、泥塑、雕刻、編織等民間工藝項目,戲曲、雜技、花燈、龍舟、舞獅舞龍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古鎮遊、生態遊、農家樂等民俗旅遊項目。在更大範圍內進行文化資源整合,提高經營能力。省文化廳初步規劃重點建立杭州銅雕藝術、富陽仿古造紙文化、餘杭良渚玉雕、青田石雕、臨安昌化雞血石、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嵊州竹編、開化根雕、鹿城甌塑、諸暨珍珠穿綴造型藝術、龍泉青瓷和寶劍、越窯青瓷、臨海梘橋鼓、桐廬剪紙、餘杭滾燈、桐鄉藍印花布、南潯區善璉湖筆、普陀東極島漁民畫等一批民間藝術產業基地,發揮資源優勢,創造規模特色,提高競爭能力,加快形成富有浙江特色和優勢的民間藝術產品係列,推進民間藝術特別是傳統工藝產品的產業化生產和商品化經營,將文化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
要研究製定和實施有關文化經濟政策,扶持民間藝術特別是手工藝生產走向市場。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掛牌保護等多種手段,引導文化專業戶相互聯合,進行市場化運作,逐步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文化企業發展;扶持以公司加農戶、專業加工戶等形式,從事農村特色文化產品開發和文化服務;大力培育專業合作組織,架通農戶企業與市場之間的橋梁。促進民間藝術產業鏈的延伸和民間藝術品附加值的提升。重視高起點培植帶動能力較強、輻射麵較大、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在項目審批、工商管理、土地使用、稅收等方麵給予幫助;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部分資金支持和銀行貸款貼息支持;在信息和具體工作上給予引導和指導。通過扶持龍頭項目,調長鏈條,調大規模,調強產業,形成特色文化優勢產業。
(八)民族節慶,激發活力
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意義上,節慶是一個民族創造力的表現。節慶是一種時間符號,又是一種文化符號,它滲透著、也記錄著千百萬人的情感、智慧、意識、價值理念,成為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一種情結,成為許多民族成員個體的生命記憶。它是一個民族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標誌,也是對人類文化的貢獻。
民族民間節慶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鮮活的生活狀態和民俗樣式,也是民族母體文化之花,是民族之根脈,是民族人文情結的精神家園。千姿百態的民間節慶,作為根性文化,已遠遠超越了節日範疇,成為民族文化品格和精神的象征。我們應當審時度勢,注意保持其原生態、原創性,並適當引導,充分發揮民族民間傳統節日在保持和發揚文化傳統、營造和諧、促進社會穩定方麵的重要作用。要精心組織好重要傳統節慶活動,特別要組織好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等最具廣泛性和代表性的節慶活動。要堅持與時俱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深入挖掘,創新內容,豐富項目,拓展時空,充實擴張節慶內涵,提升傳統節慶的品位與影響,使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方式相適應,與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相結合,與商業營銷形成互動,不斷增強節慶活動的參與性、廣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積極營造尊重民族傳統節日、熱愛民族傳統節日、參與民族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使民族傳統節日成為展示和傳播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陣地,成為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在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慶活動的同時,要創造新的節日慶典。要以曆史的、現實的文化為根基,拓寬思路,謀求突破,打造效應廣泛的節慶品牌,為不斷發展壯大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和豐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新的努力。省文化廳初步規劃重點做大浙江省民間藝術節、浙江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中華遊子文化節(德清)、中國農民畫藝術節(秀洲)、中國海島文化節(玉環)、中國海洋文化節(岱山)、中國南北山歌擂台賽(仙居)、“神州風韻”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剪紙藝術邀請賽(桐廬)、中國沈家門漁港民間文化大會(普陀)、國際孔子文化節(衢州)、杭州“風雅頌”民間藝術展示、景寧“三月三”佘族歌會、梁祝婚俗文化節(鄞州)、吳越風情民間藝術節(臨安)、江南水鄉網船會(秀洲)、平湖西瓜燈文化節等一批民族民間節慶和民間藝術品牌活動項目,傳承和發展浙江地方本土文化,著力增強節慶的參與性,加快培育不同層次、係列化的活動平台和項目,擴大辦節規模,不斷提升節慶的綜合效應,使之逐步成為區域性、全省性乃至全國性、國際性的民間藝術展示交流平台。
(九)對外交流,放大影響
全球化時代是一個各種文化多邊對話、全麵接觸和交流的時代,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應以何種理念選擇自己的發展戰略,這歸根到底是一個文化的問題。因為任何國家、民族都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本地方、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承載著文化的輸出,承載著對外來文化的選擇和吸收。今天的中國已不僅是亞洲的中國,更是世界的中國。一個社會穩定、經濟蓬勃發展、在國際事務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必然也應該是文化強國。我們要積極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促進國際社會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為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及其可持續發展作出中華民族應有的貢獻。
近年來,浙江省對外文化交流的形式日益多樣,交流的渠道更加寬廣,其中民間交流發展迅猛。對外文化活動在增進友誼、促進共同發展方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們要進一步落實中央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戰略,加強浙江省對外及對我國港澳台文化工作的戰略規劃;充分利用浙江省經濟發展優勢,人文資源優勢,人緣地緣優勢,文化品牌優勢,積極開掘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整合本省民族民間藝術精品資源,優化浙江外向型民間文化產品質量和結構,提升對外文化交流的規模和品質;大力拓展民族民間藝術對外交流渠道,大力發展文化外貿,加快形成出口優勢;要選好項目,有重點地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和合作,力求做精、做大、做強,形成品牌和係列;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成果,提高浙江民族民間文化在國際文化市場的競爭力,擴大浙江文化的影響力,有效吸引世界的目光,向世界展示中國人文傳統的豐富性,展示中華民族和浙江民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提高海外對中華文化整體性和曆史連續性的認識。
既要切實重視“走出去”,也要充分重視“引進來”。杭州市每年一度的西湖博覽會“娃哈哈狂歡節”,國際與國內相結合,高雅與通俗相結合,藝術性與群眾性相結合,廣場演出與踩街相結合,特色凸現。經過幾年成功的運作,狂歡節已不斷規模化、國際化、品牌化,正成長為一個高品質的國際文化交流品牌,在推進浙江省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打造世界知名的藝術節品牌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娃哈哈狂歡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運作方式,使其成為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廣泛影響力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各地可根據當地實際,拓寬思路,創造條件,舉辦“與世界文化握手--相約浙江”等多邊和區域性合作文化活動,引進國外傳統文化韻味和民族氣息濃鬱的藝術團組參加浙江地方文化節慶,定期、持續舉辦,逐漸形成品牌,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中外文化交流品牌。
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要求我們進一步推動對外開放。各地特別是文化部門要適應形勢,提高認識,更新觀念,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現狀、特點、方向及未來發展,盡快熟悉國外文化交流運作機製和規則,要統籌和拓寬浙江對外文化交流渠道,逐步建立層次多元、渠道暢通、形式創新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
(十)加強宣傳,凝聚共識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順利實施,一大批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發掘和保護。2005年,省政府及時公布了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此基礎上,推薦申報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國家級代表作名錄不久將由國務院公布。這些代表作,具有獨特的曆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多側麵地體現了浙江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的智慧結晶。省文化廳已著手組織編纂《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旨在弘揚浙江優秀傳統文化,積累保護成果,擴大宣傳,向社會推介、普及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推進文化大省建設。
要切實增強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要采取相應措施,有效組織有關領導幹部和文化係統的同誌,帶頭學習和了解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他們了解和珍視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研究、宣傳和普及創造良好的條件。要站在發展先進文化和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高度,通過大力宣傳,使社會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不僅是一筆曆史遺產,更是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是推進社會全麵進步的精神動力和寶貴財富。
要創設載體,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展示。要以全省和重要區域性民族民間藝術活動和民間藝術館等為平台,使我省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展示。要與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充分利用節日活動、展覽、觀摩、培訓、專業性研討等多種活動形式,激發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要鼓勵和支持大眾傳媒和互聯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進行宣傳展示;統籌策劃,打造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站,通過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日、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標誌、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形象使者、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誌願者實踐活動、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係列講座、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競賽、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係列專題報道、製作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益廣告、拍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題片和影視作品、編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資料等形式新、規模大、參與麵廣的活動,打造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的形象和品牌,加深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認識,增強搶救、保護和傳承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性。通過各種努力,進一步提高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認識深度、關注程度和支持力度,提高全民保護意識,凝聚社會共識,促進社會共享。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人類應該更加珍惜自然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係統而又浩大的工程,也是曆史賦予我們的一項光榮而又重大的使命,我們要以構建和諧社會,保持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與人的全麵發展為最終目標,認真貫徹落實好中央和省有關精神,在這項偉大的文化實踐活動中,發揚堅韌不拔的精神,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付出卓越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進一步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穩步、健康、有序進行,為弘揚和光大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出更大的努力,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