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說起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於2006年2月12日(元宵節)至3月16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展。北京許多高校將參觀這個展覽作為新學期開學的第一課,作為生動的課堂。據報道,每天觀眾上萬人次,周末每天3萬人次以上。展覽大廳有一塊長6米、寬1米的簽名板,上書“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人人有責”,展覽期間簽滿了20多張,每張都密密麻麻,簽名的觀眾上10萬人。據統計,35萬人觀看了這次展覽。由此說明,觀眾參觀踴躍,社會反響熱烈!

展覽分三個方麵:一為保護工作成果展板,二為手工藝精品展示,三為民間藝術現場表演。浙江長興百葉龍、寧波萬工轎、仙居無骨花燈入選中央展廳展示;樂清龍檔入選地方板塊主展廳展示;浙江展廳的相關工作成果展板和民間藝術精品,十分出彩,引人矚目。

全國保護成果展的成功舉辦,其意義,一是體現在增進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增強了公眾的保護意識。每一個參觀的人都會有真切的感受,就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大豐厚,絢麗多姿,必須加以保護。二是體現在展示搶救保護工作成果,交流保護經驗,推進保護工作。

物質生活改善後,精神需求增強。公眾更加關注文化建設,更加關注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時,也反映出今天的社會發展已經具備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的社會環境。政府和有關方麵應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激發公眾的保護熱情,加快保護步伐,加大保護力度。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範圍

對於這次展覽,觀眾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對於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上還比較模糊。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前提,應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範圍有個科學界定。

什麼是遺產?一是指父親留下的財產,二是指祖先留給全人類的共同的文化財富。今天對遺產的解釋,既是內涵的變化,也是外延的拓展。文化遺產,包括看得見的有形文化遺產(也稱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看不見的無形文化遺產(也稱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包括天地造化的自然遺產。有專家說有形遺產是東西,無形遺產不是東西,據此類推,我加一句,自然遺產是不是東西的東西。也就是說,有形文化遺產看得見、摸得著,有具體形態,大到寺廟、古村鎮甚至古城,如故宮、長城、麗江古城、孔府、都市遺址等,小到石雕、木雕、竹編等民間工藝品。無形文化遺產,包括語言、民間文學、民間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技能、傳統節慶與禮式習俗、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等。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正成為當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運動中的一個新亮點。自然遺產,包括峽穀、海濱、山脈等山水名勝,也包括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動物、植物、地質礦物、自然現象等。

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專家各有說法,見仁見智。我認為大致可分為以下六類:

一是語言。語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媒介,拋開國外不說,單從我國來講,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大到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壯族,小到佘族等。語言也包括地方方言,如寧波話、杭州話、溫州話、紹興話各有其特點。最近電視台、電台興起了地方方言播報新聞熱,我們既要重視推廣普通話,也應該有方言的生存空間。

二是民間文學。包括民間故事和口頭傳說。如我國四大傳說《梁祝》、《白蛇傳》、《牛郎織女》、《孟薑女哭長城》,廣為流傳;浙江的《西施傳說》、《濟公傳說》,廣西壯族的《劉三姐傳說》,雲南彝族的《阿詩瑪傳說》等,也眾所周知。傳說產生的原因,一是基於求知的需要,當時群眾限於知識水平,不能科學地解釋天文和自然現象,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於是構想出如女媧五彩石補天、嫦娥奔月和吳剛捧出桂花酒等故事;二是寄托理想、反映心願、表達愛憎,如梁祝化蝶等。

三是民間表演藝術。包括民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音樂,如列入聯合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又如浙江的嘉善田歌、江南絲竹、嵊州吹打、舟山漁民號子、舟山鑼鼓等;民間舞蹈,如龍舞、獅舞、陝北秧歌、雲南孔雀舞等;民間戲劇,如昆曲、越劇、杭劇、甬劇、甌劇、紹劇、婺劇等地方劇,還有新昌調腔、寧海平調、皮影戲、木偶等;民間曲藝,如蘇州評彈、揚州評話、山東快書、東北二人轉等;民間雜技與競技,如吳橋雜技、少林功夫等。

四是傳統手工藝技能。包括民間美術和工藝類、生產類、商貿類手工技藝。民間美術,如剪紙、木版年畫、燈彩、刺繡、;工藝類,如浙江的“三雕一塑”青田石雕、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和甌塑;生產類,如龍泉寶劍鍛鑄、張小泉剪刀鍛鑄、宜興紫砂陶製作、湖筆宣紙製作、茅台酒釀製、紹興黃酒釀製等;商貿類,如杭州胡慶餘堂、都錦生、采芝齋,嘉興五芳齋等商貿老字號等。

五是傳統節慶與禮儀習俗,包括傳統節日、民族節日和傳統習俗。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特別是春節,以前年味濃,家家要購置年貨、打掃庭院、沐浴理發、更換新衣、掛春聯、貼年畫、倒福字、放鞭炮、守歲、壓歲錢、拜年、走親訪友、包餃子、吃元宵、舞龍舞獅、踩高蹺等等,構成春節文化的要素。每逢春節,家人團聚,每年的春節都是客運的高峰。民族節日,更是特色鮮明,潑水節、火把節、三月三、繞山靈,別具一格。傳統習俗,如各種民間燈會、廟會等,秦淮燈會、海寧硤石燈會、鹽官潮神廟會、湖州軋蠶花廟會等。俗話說,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我國的民俗風情千姿百態,更不要說中西風俗、禮儀習慣的差異,如見麵時我國傳統的拱手、作揖,今天是握手,西方人親吻,阿拉伯人貼臉;我們是餐館熱鬧,西方是酒吧鬧猛。

六是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包括生產和生活知識、傳統醫藥、宗教信仰等。生活和生產知識,如二十四節氣、農業、漁業、牧業等行業生產經驗;傳統醫藥,如中醫療法、中藥製法、針灸;宗教信仰,如黃帝祭典、大禹祭典、孔子祭祀,以及景寧佘族祭祀、磐安煉火等。

從以上分類和範圍,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異彩紛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是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概念演變而來的。按照較權威的約定俗成的概念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它的含義,應該是與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非物質性。這種非物質性並非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它偏重於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它的存在與延續主要靠人們口傳心授、口傳身授的方式進行。兩者不是楚河漢界決然分離的,而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相互聯係,相輔相成,如建築與建築術、黃酒與黃酒醞造工藝。工作分工上,博物館更注重實物征集,我們更注重工藝技能的記錄和傳承。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應通盤考量,整體保護。

三、國際共識與保護經驗

(一)文化多樣化是必然趨勢

在社會發展進步的漫長曆史過程中,人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與物質文化遺產共同延續著人類的文明史,兩者意義是同等的。古埃及文明的中斷,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單靠物質遺存並不能保證延續一個民族的曆史文明。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推動和促進了世界各國對物質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工作,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尚沒有涉及,相對滯後。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條例》。

2000年4月,教科文組織總幹事致函各國,正式啟動“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申報、評估工作。評估兩年一次,每次一個國家隻允許報一個,聯合申報不占名額。教科文組織於2001年、2003年、2005年,分三批公布了90項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我國的昆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此項與蒙古國聯合申報)上榜。聯合國代表作評審公布製度實施以來,有力推動了世界範圍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2001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大會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宣言》認為:“對人類來說,保護文化多樣性就像與保護生物多樣性進而維持生物平衡一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從當代人和子孫後代的利益考慮予以承認和肯定。”

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規定每兩年舉行一次該《公約》“締約國大會”,以及從參加大會之締約國中選出18個締約國代表組成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明確了該委員會的職能。《公約》強調,締約國的作用是“采取必要措施確保其領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保護”。《公約》對各締約國應根據國情製定保護政策,建立保護機構,擬定遺產清單,促進遺產的傳承,尊重特殊習俗,開展科學、技術和藝術研究以及方法論研究,加強宣傳、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等作了具體要求。

(二)國外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麵好的做法

日本是最早提出了無形文化遺產概念的國家。1950年5月,日本政府頒布了《文化財保護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規定無形文化遺產的範疇,並作為國家法律保護的對象。1954年,日本在保護無形文化遺產項目的同時,開始認定該項目藝術或技術的代表性人物,這些人被稱為“人間國寶”。為此,有人稱日本的這種保護製度為“人間國寶製度”。1975年以後,日本又規定將有特別重要價值的風俗習慣和民俗表演藝術指定為“重要無形民俗文物”,加以重點保護。

韓國在1962年1月頒布了《文化財保護法》,其中包括“無形文化財”的保護。目前,韓國公布了116項國家級無形文化財加以保護,指定重要傳承人418名(包括候補51名),使“無形文化財”的傳承進入良性發展狀態。

法國於1964年組織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也是其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化遺產大普查,提出了“大到教堂、小到湯匙”的普查觀念。這次普查,除體現建築藝術經典的宮殿、教堂等,像貝魯19世紀處於惡劣勞動條件下紡織工人修建的公共澡堂,也被看作工業時代的見證保護起來;20世紀一些著名建築師、時裝設計師的作品,也得到了重視;具有地方傳統特色的產品作為“有生命的遺產”,也被列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這次地毯式、拉網式的普查,僅國家登記入冊的遺產就有4萬多件。這次普查,在喚起國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評估文化遺產資源等方麵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