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理論創新

2003年在寧波舉辦了一次全省民間藝術保護論壇。今天的論壇,可以稱為第二屆。首先感謝瑞安市文化局承辦了這次會議,在經費上和會務上給予了大力支持,為會議的順利進行提供了良好條件。同時,感謝各位作者帶著最新研究成果,參加論壇,為保護工作建言獻策。借此機會,講三個問題。

一、關於本次論壇:主題鮮明,主調高揚

2003年8月,省文化廳在諸暨召開了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工作會議,正式啟動了全省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工作和搶救保護工作;2003年10月,文化部公布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一批試點,浙江省被文化部確定為兩個綜合試點省之一(另一個為雲南省)。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省民間藝術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積極探索適合我省實際和特點的保護工作路子也已初見成效。當前,我們大家都感到需要有一種形式將民間藝術保護工作的實踐者和有關的專家學者結合起來,交流保護工作的做法和體會,總結經驗教訓,研究和探討相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提高我省民間藝術保護工作的水平。舉辦民間藝術保護論壇,為這種交流和探討提供了一個平台。

這次參加論壇交流的論文,從總體上說量大、質高、指導性強。論壇共收到215篇論文,是我廳曆次研討會中收到的論文最多的一次,說明了民間藝術保護工作引起了各地的重視,說明了各位同誌對民間藝術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說明了這項工作已成為關注的熱點。我匆匆翻閱了其中的20多篇論文,覺得不少文章很有見地,有理有據,也很有深度,說明了我們的作者投身於民間藝術保護的實踐,並且有相當的理論積累,而且潛心思考。許多論文具有實踐性、示範性、前瞻性,為我省和各地保護工作的全麵、深入實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據,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工作指導,也是為保護工作搖旗呐喊。

這次論壇,對我本人和從事民間藝術保護工作的同誌來說,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做好民間藝術保護工作,要注重將實踐和經驗上升為理論,不斷加強實踐中的理性思考,讓先進的理論科學指導我們下一步的工作。

二、關於工作進展:成效顯著,態勢良好

2004年一年,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的實施力度加大,步伐加快。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麵。

(一)“21號文件”明確方向

2004年3月,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2004]21號文件《關於加強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作的通知》。21號文件明確提出了我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作的指導原則、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確定了到2020年的工作目標,提出了2004-2005兩年的主要任務,為做好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作拓展了發展空間,營造了良好氛圍,創造了工作條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各地根據省政府的部署,以及我廳領導在諸暨會議上提出的“思想認識、組織領導、宣傳發動、普查工作”四個到位要求,抓緊建立領導機構,製定保護規劃,建立工作機製,召開工作會議,部署普查工作,按計劃、分步驟地開展普查和搶救保護工作,逐步推進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

(二)普查工作深入進行

我廳在諸暨會議上下發了《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工作方案》,又於2004年7月下發了《關於切實有效開展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工作的通知》。內容更明確,要求更具體。考慮到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工作涉及麵廣、工作量大、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再加上缺乏經驗,各地難以按原計劃實施。同時,鑒於第七屆中國藝術節於2004年9月在我省舉行,各地需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參與“七藝節”的承辦和展示活動。我廳適度調整了普查工作進程,要求各縣(市、區)爭取在2005年底前基本完成普查工作。

多數地方積極開展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工作,並取得初步成績。磐安縣由政府牽頭,召開了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工作現場會,廣泛發動縣、鎮、村、自然組四級幹部群眾加入到民間藝術普查與保護中去。目前,已查清“煉火”等80餘個有一定價值的民間藝術項目,其中新發現30餘個項目。諸暨市民間藝術普查工作啟動早,抓得實,成效明顯,目前已經普查出216個民間藝術項目,並組織進一步查漏補缺,力求一網打盡。紹興縣通過“老農講故事,政府付稿費”的辦法,搶救發掘出一批民間故事、傳說和民間藝術項目,並出版了一部圖文並茂的《紹興縣村落文化集萃》。各地在初步普查的基礎上,正進一步查摸各類民間藝術的起源、延續、發展、分布和現狀等情況,並及時整理建檔。在普查工作中,不少地方注意搜集和征集民間藝術的典型實物和檔案資料,做好陳列和研究工作。

(三)《風從東海來》閃亮登場

《風從東海來》作為“七藝節”群文活動的開幕演出,得到了各方麵領導的充分關注和重視,也得到了全省各地各有關節目單位的鼎力支持。這台晚會由鼓之韻、燈之情、龍之魂三個板塊構成,33個優秀民間藝術節目參加展演,以大信息量、強衝擊力的表演,充分展示了浙江的民風、民俗、民情特色,既優美動人,韻味十足,又重彩濃墨,氣勢恢弘。這台晚會受到觀眾的廣泛讚譽,得到文化部領導、省領導的一致好評,社會反響強烈。這台晚會,不僅宣傳展示了我省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而且為全麵實施保護工程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四)保護名錄即將出爐

建立省民間藝術保護名錄,對於展示我省民間藝術的豐富性,展示我省重要民間藝術項目的獨特價值,對於帶動市、縣兩級民間藝術名錄的建立,對於推動我省民間藝術的搶救、保護和傳承,對於擴大民間藝術的社會影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也是當前文化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廳製定了《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項目申報程序與立項辦法》,各地根據本辦法,在普查基礎上推薦上報了兩批保護項目名單,我廳組織專家委員會進行了認真評審,並參照平時所掌握的各地民間藝術資源情況,擬定了首批保護名錄項目,該名單已經在《浙江日報》和浙江文化信息網上公示,對於公示後沒有異議的或有關意見處理完畢的,將在報經省政府審核後,我廳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公布。

(五)資源利用初現端倪

民族民間藝術隻有在現實生活中才能流傳和發展。各地積極探索民間藝術有效利用的途徑,通過傳承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擴大保護工作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仙居縣摸查出一批花燈製作骨幹,設立花燈製作研究室,對無骨花燈曆史資料和實物進行搜集整理,研製開發花燈新品種,如走馬花燈、百鳥朝鳳燈等;同時舉辦了有320多位中青年參加的多期花燈製作培訓班,進行技藝傳承和藝術創新。洞頭縣魚燈製作精美,但擅長製作魚燈燈藝的老前輩年事已高,魚燈在人們的視線裏已消失多年。為了挽救這一民間藝術,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縣文體局通過全縣總動員,鼓勵一批優秀的燈藝製作前輩重出“江湖”,舉辦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元宵燈會。衢州市著重打造開化草龍、廿八都燈陣等為主的五大特色品牌。義烏市做大做強傳統曲藝品牌,製定並實施《義烏曲藝品牌培育開發計劃》。樂清市建立了以解決殘疾青年就業問題的民間工藝教學實驗基地,傳承細紋刻紙和黃楊木雕技藝,作品遠銷海外。

(六)媒體廣泛關注

實施民間藝術保護工作需要全社會支持。各級文化部門通過舉辦民間藝術展演活動、民間手工藝品展覽等途徑,宣傳、弘揚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同時,積極會同新聞媒體運用多種宣傳手段,積極宣傳保護民族民間藝術的重要意義和保護工作動態。各新聞媒體對民間藝術保護工作的宣傳十分主動,紛紛作為重要內容,列為重點專題。對當地民間藝術瀕危狀況,對有識之士的呼籲,對民間的搶救保護行為,對政府保護措施,對各地民間藝術展示活動,對保護工作的新進展,對國外有效的做法,做了大量報道和深入宣傳,營造了保護氛圍,取得了良好效果,產生了廣泛影響,作出了積極貢獻,增強了群眾的保護意識。

2004年我省民間藝術保護工作有序推進,力度加大,成績突出。特別是在承辦第七屆中國藝術節的特殊年份,統籌兼顧,彈好鋼琴,借助平台,相互促進,突出重點,整體推進。既充分展示了我省區域文化特色,又促進了我省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也使我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作進一步在全國和全省形成廣泛影響。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當前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還存在著不少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一是一些地方對加強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不少地方的領導對保護的意義和內涵缺乏正確的認識,對保護工作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認識不足,沒有真正把保護工作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手段和工作載體來抓。這些地方沒有按照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21號文件要求,將民間藝術保護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列入財政預算,缺乏抓好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作的緊迫感,缺乏保障力度。二是工作開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省保護工程啟動以來部署的各項任務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個別地方至今尚未對普查工作進行部署。三是保護思路不清。省裏提出了“查清資源,明確規劃,搞好建設,規範管理”的工作目標,多數地方還沒有對本地民間藝術保護工作作出總體規劃,工作缺乏科學性、措施也不具體。四是力量沒整合。保護工程是新時期加強民間藝術保護工作的新事物、新舉措,必須調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特別是要得到財政等部門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不少地方還沒有建立保護工程領導小組或相應的部門協調機製,也沒有建立專家委員會或相應的專家谘詢機構,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麵力量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調動和發揮。其他的問題還不少,這裏隻點幾個主要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各地在推進保護工程的過程中,抓緊和認真加以解決,以切實推動保護工程的順利開展和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