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各個職位(1 / 3)

大將軍

古代領兵之最高統帥。始於戰國,漢代沿置,職掌統兵征戰。事實上多由貴戚擔任,掌握政權,職位甚高。漢武帝時以大司馬為大將軍所兼官號,其後霍光、王鳳等均以大司馬、大將軍預聞政事,為中朝官領袖。亦有在大將軍之上冠以稱號者,如驃騎大將軍之類。三國至南北朝時,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將軍”之號。北周時行府兵製,編24軍,每軍設開府1人以統領、二開府則由一大將軍統領。24軍共有12大將軍,兩大將軍由一柱國統之。隋代左右武衛、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將軍,為統率禁軍之高級將領。唐代之府兵12衛,每衛有上大將軍1人,大將軍1人,將軍2人。禁軍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等亦設大將軍,往往以宦官任之。宋代之16衛大將軍已屬空銜,無統兵實權。唐至元,定大將軍為武散官之首階。明清兩代於戰爭時由皇帝特派大將軍統兵,或於大將軍上再加稱號,如清代,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皆統兵作戰,戰後即廢。

大鴻臚

漢武帝時改典客為大鴻臚,原掌接待少數民族等事,為九卿之一。後漸變為讚襄禮儀之官。王莽時改為典樂。

大惕隱司

官署名。遼代置,為北麵官,設有惕隱(亦稱梯裏已)、知惕隱司事等,掌皇族之政教。

工正

春秋時齊、魯、宋、楚等國設置,楚稱為“工尹”。掌管百工及手工業之官。

工師

春秋時齊、魯等國設置。戰國時各國沿置之,為掌管百工及手工業之官。

工官

西漢於蜀郡、廣漢等郡置工官,主管製造武器,日用金屬器物和各項手工藝品,下設護工卒史等官。東漢沿置。

工部

西晉曾置田曹掌屯田,南北朝時曾置起部掌管起造宮室。隋唐始設工部,為中樞六部之一,掌管各項重大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長官為尚書,副長官為侍郎,部下分司辦事。曆代相沿不革。清末改為農工商部。

士師

《周禮》列為秋官司寇之屬官。掌禁令、獄訟、刑罰之事。古代對執法官員之通稱。

子爵

古代五等爵之一。五等爵為公、侯、伯、子、男。《左傳》書楚國之君為楚子,吳國之君為吳子。南北朝至唐宋有“開國縣子”之稱。《隋書.百官誌》載南朝梁陳封爵為九品,開國子弟為第五品,視二千石。隋代封爵為九等,子爵為第八等。後代往往沿用,惟明代封爵至伯為止,不設子、男二爵。清代原稱“精奇尼哈番”,後改用漢名為一、二、三等“子爵”。

上計

戰國、秦、漢時年終考核地方官員成績的方法。戰國時群臣於年終須將賦稅收入寫於木券,呈送國君考核,稱為上計。西漢沿用。《漢書.武帝紀》載:“元封五年(前106年)三月,至泰山,增封,因朝諸侯王、列侯,受郡國計。顏師古注:“若今之諸州計帳也。《通典》說:“漢製,郡守歲盡遣上計、掾史各一人條上郡內眾事,謂之計簿。”其辦法是縣令(長)於年終將該縣的戶口、墾田、錢穀出入等編為計簿,呈送郡國;郡守、國相再遣吏加以彙編,用副本上計於中央的丞相。東漢時郡國上計形式上雖歸司徒總核,實際由尚書主持。縣級上計由縣丞代行;郡級由郡丞代行。凡入京執行上計的人員稱為“上計吏”,或簡稱“計吏”。

上林令

上林苑原是漢文帝時的園囿,其主官為上林令,次官為上林尉。漢武帝初置水衡都尉,管理範圍擴大,包括農田水利、造船、鑄錢等事,雖名為掌上林苑,但職權遠遠超過以前的上林令。上林前屬少府。漢以後,各朝帝王之苑囿,已不是漢代之上林,而掌管苑囿之官,仍沿稱“上林”之名。唐代在司農寺設有上林署置令及丞,掌管苑囿及藏冰等事。遼、金、元、明均沿用此名。

上軍校尉

東漢靈帝時,在京師(洛陽)設西園八校尉,即上軍校尉、中軍校尉、下軍校尉、典軍校尉、助軍左校尉、助軍右校尉、左校尉、右校尉。以宦官負主要統率之責。當時曹操曾任典軍校尉,袁紹任中軍校尉(《袁紹傳》作佐軍校尉)。而上軍校尉蹇碩則是小黃門(宦官),統率八校尉。

上駟院

清代內務府所屬的三院之一(三院是上駟院、奉宸苑、武備院),掌管宮內所用之馬。清初沿用明代之製,設禦馬監,後又改稱為阿敦衙門,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改稱上駟院。設監管事務大臣,無定員;卿二人,正三品,其一由侍衛補授,其一由內務府司員補授(內務府設七司),每司均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

衛尉

始置於戰國,漢時為九卿之一。掌管宮門禁衛,主南軍。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後元元年(前143年)複為衛尉。魏晉南北朝多沿置。唐代為衛尉卿。但已非原來職務,僅掌儀仗帳幕等。明清廢。

衛將軍

西漢文帝由代王入繼帝位,設衛將軍一員,以親信宋昌任之,總領京城各軍,後以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皆開府(即設將軍府),置官屬,掌握禁兵,預聞政務。

才人

皇帝的妃嬪之一。晉武帝司馬炎始置,後世多沿用。唐代製度:才人初定為宮官之正五品,後升為正四品。武則天就曾做過唐太宗的才人。

門下省

官署名。《舊唐書.職官誌》說:“秦漢初,置侍中,曾無台省之名。至晉,始置門下省。南北朝皆因之。龍朔改為東台,光宅改為鸞台,神龍複舊”。東漢時即設侍中,秩比二千石,屬於少府,職掌為侍從皇帝左右、讚導眾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晉稱門下省。唐曾改為東台、鸞台、黃門省等,旋複舊稱。門下省原為皇帝的侍從機構,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或稱納言、左相、黃門監,皆因時而異。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宋初門下省僅主朝儀等事。神宗元豐改官製,始恢複審查詔令的舊製。南宋初,中書、門下合並為一。遼金亦置門下省。元以後廢。

門下侍郎

秦漢時原名黃門侍郎,本為君主近侍之官。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為門下侍郎,為門下省長官侍中之副職,唐宋多以門下侍郎或中書侍郎加“同平章事”為宰相之稱。元以後不設。

千牛

後魏始置。“千牛”,刀名,言刀之銳利可屠千牛。千牛刀常備身邊,後比喻侍立皇帝左右之警衛人員。唐代設左右千牛衛,為禁衛之一,所屬有千牛備身。宋代設有左右千牛衛上將軍等。遼金亦曾設置,元以後廢。

千戶

金初設置,為世襲軍職,即女真語猛安之意譯。統領謀克,隸屬於萬戶。元代相沿,其軍製千戶設“千夫之長”,亦隸屬於萬戶。千戶所統領百戶所:統兵七百以上稱上千戶所;兵五百以上稱中千戶所;兵三百以上稱下千戶所,各設“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明代衛所兵製亦設千戶所,千戶為一所之長官。駐重要府州,統兵1,120人,分為十個百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