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一回家,就有暖洋洋的燈光在等待;我喜歡一起床,就看到大家微笑的臉龐;我喜歡一出門,就為了家人和自己的理想打拚;我喜歡一家人心朝著同一個方向眺望……”

家,多麼溫馨的字眼!一個寶蓋頭遮住了外麵的寒風冷雨;一橫三撇,是家中人的期盼;向外的兩撇,是在外的人對家的眺望;一個豎鉤,把全家緊緊係在一起。正像上麵那段歌詞,質樸雋永,素描出家的輪廓。

兒時的家,是跟著爺爺在田間蹦跳的歡笑,是躺在奶奶懷裏聽故事的遐思,是媽媽背上溫暖的依靠,是爸爸把自己高高舉起的自豪。兒時的家,似童謠一樣純真;兒時的家,似糖果一樣香甜。

歲月悄悄地溜走,時間的年輪一圈圈增長,我慢慢長大了,家有了新的圖案。

長大的家是爺爺彎曲的脊背,長大的家是奶奶額頭密密的皺紋,是媽媽上學前的聲聲叮嚀,是爸爸捧著獎狀的欣慰……長大的家似小溪般舒緩,長大的家似茉莉般清香。

家是微笑的。爺爺憨厚的微笑,奶奶慈祥的微笑,媽媽親切的微笑,爸爸嚴肅的微笑,這些微笑彙集起來,成了太陽的微笑。沐浴在這樣的陽光下,才會從心裏懂得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家。

家是彩色的。有綠色,因為家有春的活力;有紅色,因為家有夏的熾熱;有金色,因為家有秋的豐碩;有白色,因為家有冬的恬靜;有粉紅色,因為家永遠充滿著愛與期待。

家是永恒的。是“西窗共剪”的火燭搖曳,是“低頭思故鄉”的惆悵。漂泊異鄉的遊子,回家吧,家的大門,永遠向著海峽那邊敞開。

家是歸宿、是港灣。當你穿梭於忙碌的世間,當你在外厭倦漂泊時,記著常回家看看。歸來後再翻開記憶,家是一扇敞開的大門,是一杯熱騰騰的清茶,是童謠、糖果、小溪、茉莉。

家就是這樣由愛編織的故事,叫人閱讀一輩子,回味一輩子,感動一輩子……

羅丹說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確,在作者看來,擁有如此一個由愛心編織的家,這何嚐不是一種美?又何嚐不是一種幸福?又如何不叫人為之回味,為之感動?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著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有一縷愛的陽光天天照耀著我們的心靈。為什麼我們總是很難寫出這樣的文字呢?是這一切過於熟悉就不覺得感人了?還是我們少了一顆纖細敏感的心?

有家真好

家是什麼?是一方溫馨的港灣,是一把育樹的黃土,是一點柔和的瑩光,是一把慈愛的花傘,是天邊一抹最美麗的雲彩……

家是夕陽西下時可供飛倦的鳥兒歇息的地方,是風雨狂泄時可供憐弱的魚兒躲避的地方,是海外遊子日思夜夢、有母親溫柔的笑容的地方。

在這裏,母親用愛拴住了遊子漂泊無依的心,父親用臂膀為他所愛的兒女撐起一方無瑕的藍天。

在這裏,狂風和暴雨從不光顧,寒冬與烈日從未來臨,這裏隻有三月的和風、五月的春光。

在這裏,即使你已是白發蒼蒼,但在母親眼裏,你仍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永遠有嬌可撒……

在母親有著深切愛意的眼眸中,你讀到的是無盡的溫暖。那麼,在父親似乎永遠嚴厲的臉上,你是否也一樣讀到了與母愛無異、深深的愛呢?

聆聽家的聲音,你聽到了什麼?

我聽到了慈母的呼喚,聽到了父親永遠爽朗的笑聲。

也許這裏曾有過風雨,但風雨過後,卻是無比美麗的彩虹,令人炫目。這裏有爭吵,但沒有火藥;有矛盾,但沒有血腥。請不要質疑,世界上沒有比這兒更美麗聖潔的地方,因為,這兒是家。

如果說母愛是一條蜿蜒的小路,那麼路的盡頭就是家,有家就會有母親的愛。

如果說我是一棵高高的香樟木,那麼樹的根就是家,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如果我是那盤似的銀月,那麼光明如火的太陽才是家,因為它給予我光明。

如果我是一顆塵埃,那麼廣闊無垠的大地就是家,這裏有我無數的同胞兄弟。

如果祖國是家,那麼我要高聲歌唱我的祖國;如果學校是家,那麼我要用最華麗的詞藻來形容它;如果……

有那麼多、那麼多的如果,但是這些所有的讚美和頌歌都化作了我心底的一聲呐喊:“有家真好!”

文章如一首散文詩,酣暢淋漓地寫出作者心中對“家”的讚美和歌頌。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寫了“家是什麼”,緊接著在後半部分又寫“我於家又是什麼”。“我是樹木家是根”、“我是月亮家是太陽”、“我是塵埃家是廣闊無垠的大地”,寫出了家和“我”的彼此不可分離。“祖國是我家”、“學校是我家”,更與文章的開頭遙相呼應。

文章運用了反複的寫作手法,豐富了文章的層次,深化了文章的內涵。

快樂小家

提到自己的家,誰都會有幾句感慨。是呀,誰不喜歡家的溫馨,誰不喜歡家的親切呢?

說到我家,蠻像個有特色的“小動物園”。你一定會感到奇怪,那就聽我給你說一說。

我家由爸爸、媽媽和我這個獨生女兒組成。我爸,屬牛,平時在家的時候總是忙忙碌碌的。不是填“流動人口表”,就是查檔案,活像個“大忙牛”;在辦公室工作的時候呢,他不是處理各鄉村的人口清查情況,就是向育齡群眾宣傳“計生”知識;他還經常下鄉檢查或調查。從鄉下回來,他的鞋上常常沾滿泥水,衣服也像是剛從泥水裏撈上來似的;他滿頭大汗,卻經常顯出樂觀的神態,那樣子活像頭快樂的“老水牛”。這就是老爸,一個對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老黃牛”,一個對家務事不大負責的“懶牛”。

我媽,屬兔,自然是一個開朗、精明而活潑的人。以前她是一個營業員,現在成了下崗女工。但我媽對下崗這事,一點也不像有些人那樣,一下崗就怨天尤人,好像下崗就是醜事,就是沒本事,就是丟了“鐵飯碗”。我媽的態度則是:下崗就意味著多一個選擇職業的機會,多一次顯示自己真本領的機會,可以早一些另尋到“金飯碗”。所以下崗沒多久,她就在自家開了一個小音樂茶座。因為媽媽經營有方,茶座的生意一直不錯。媽媽從小就有一副好嗓子,上中學的時候還是學校的宣傳隊員,經常參加鄉裏一年一次的文藝彙演,所以有這方麵的“天賦”。她快樂而優美的歌聲,常常贏得聽眾的掌聲,招來不少顧客。

我呢?本來和爸爸一樣屬牛,但實際上呢,我卻有點半“牛”半“兔”的味道。在家的時候,我忍不住學媽媽唱兩段黃梅戲,不過因為嗓子不好,時常引得爸爸媽媽發笑。媽媽老是挖苦我:“不是唱歌的料,想唱也唱不好的,還是看你的書去吧!”我雖然有點不服氣,但也隻好忍氣吞聲,因為自己確實是唱不上兩句就嗓子發澀,一下子啞了下來。雖然唱歌不行,但是我卻非常會跳繩、跳皮筋,玩這個媽媽可不及我。這時,我可以反過來笑她了。這些,是我的“兔”味。在正經事上,我的“牛”勁也是蠻足的!有時為一道惱人的數學題而花費一兩張稿紙,有時為寫好一篇作文而熬到十一二點……這股“牛”勁,使我體會到了做出一道難題後的欣喜,寫好一篇作文後的欣慰。

這就是我的快樂小家!哦,聽:“跟我走吧,天亮就出發……”我媽正在唱《快樂老家》,這首全家人都愛聽的歌。

是的,我的家就是這麼快樂,就是這麼和諧而有特色,充滿了無窮的樂趣。我猛然間一悟:我們這個“快樂小家”,不正是祖國大家庭的縮影嗎?祖國不正是由千千萬萬個這樣的“快樂小家”組成的“快樂大家”嗎?

本文從生肖的角度向讀者描繪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快樂小家: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牛爸爸”;一個不怨天尤人,積極進取的“兔媽媽”;還有一個牛勁十足的“牛崽崽”。角度新穎,人物刻畫自然流暢,充滿著濃鬱的生活氣息。

快樂老家

“有一個地方,那是快樂老家,它近在心靈卻遠在天涯……”每當這首意味深長的《快樂老家》的歌聲飄來,就會牽起我深深的思鄉之情:彎彎的小河,古老的木閣樓,石鋪的小路,還有那普通平凡的人們……故鄉的一幕幕都會立刻浮現在腦海裏。

我的故鄉在江南,隻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水鄉,可那裏卻有許許多多講不完的故事。

奶奶家門前有一條河,很少有人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它每天就這樣緩緩地、無聲無息地流著,哺育著這裏世世代代的人們。河裏每天都會停泊著三五隻小木船,兩頭尖尖的向上翹,木板大部分都已經被水浸得發黑了,顯得格外古老,好像每一隻小木船中都有一個古老而動聽的故事。這條小河給我們帶來了莫大的歡樂。夏天一到,清澈的小河裏就會遊來各種各樣的魚兒。孩子畢竟是孩子,會想一些新的鬼點子。盡管初夏的河水還有一絲涼意,可我們還是抵擋不住誘惑,不顧大人的勸說,換上小短褲下水去捉魚。我當時是一個不懂事的“跟屁蟲”,整天跟著大孩子們瞎忙,在水裏煞有介事地撲來撲去,把水花濺得好高好高,看著水裏的小魚在腿邊遊來遊去,真是太有趣了,誰也弄不清我到底是在捉魚還是在戲水。大孩子們每次都捉到魚,裝在小木桶裏,唱著歌高興地跑了。捉來的魚怎麼辦呢?自然有它的用處。回家向父親要來火柴和鹽,隨便找一個地方就可以舉行一個隆重的“烤魚大宴”了,拾點幹柴,點上火,把魚往火上一掛,就等著吃香噴噴的烤魚肉了。那焦黃焦黃的烤魚被火烤得發出“吱吱”的聲音,真是讓人垂涎三尺,顧不得剛烤出來的燙嘴,便迫不及待地飽餐一頓。那滋味,真是棒極了。

啊,我的快樂老家,這裏有我童年的影子,給了我無窮無盡的樂趣。

離開老家時,我心中竟有了一絲依戀之情。坐在汽車上,我仍然忍不住要再回頭看一眼。那條河還是靜靜地淌著,水依舊是那麼清澈,滋養著這裏的人們。我走了,要離開我的故鄉。但我永遠不會忘記這裏是我的根,我的快樂老家。

細細聆聽《快樂老家》,作者仿佛將我們帶回了他的故鄉——江南水鄉。彎彎的小河,古老的閣樓,石鋪的小路……在故鄉的每個角落裏都留下了“我”快樂的蹤影。這種兒時的歡樂,仿佛又讓我們回到了魯迅的《社戲》之中。不一樣的人物,不一樣的時代,反映的卻是同一個主題——快樂!至此,作者的寫作目的也就達到了。

幸福拴在老鼠的尾巴上

雪兒和阿琳肩並肩走著。

阿琳忽然冒出了一句:“雪兒,幸福是什麼?”雪兒想了一下,說:“我的幸福拴在老鼠的尾巴上。”

阿琳被這個答案弄得一頭霧水。“拴在老鼠的尾巴上,奇怪?!”雪兒看著阿琳那樣兒,撲哧笑了一聲,慢慢向阿琳講起了她的故事。

雪兒是一個漂亮的女孩,在家人的眼中是個乖乖女,在老師眼中是個好學生,但在同學們的眼中是個清高的女孩。由於雪兒的不合群,同學們都疏遠她,她感到孤獨寂寞。

一次測驗,雪兒的成績一落千丈。開完家長會後,爸爸媽媽都過來問這是為什麼,可雪兒自己也說不清楚,她真的很努力。晚飯後,爸爸來找她:“雪兒,聽老師說你很孤僻,很清高,不願和別的同學交往,是這樣的嗎?”雪兒微微地點了點頭。“哦,這樣下去是不行的。”“爸爸,我沒有朋友,我真的很寂寞,爸爸,幸福是什麼?”

爸爸想了一下,指了指被雪兒冷落在一旁的電腦說:“幸福拴在老鼠的尾巴上。”

雪兒懂了爸爸的意思,從此她不再冷落她的電腦了。她開始上網,在網上交了一個很要好的網友——“大笨熊”。

雪兒經常向“大笨熊”訴說她的不開心,“大笨熊”也不厭其煩地開導雪兒,雪兒不禁暗暗高興:我的網友是最好的。一次,雪兒突然問“大笨熊”:“幸福是什麼?”“大笨熊”說:“幸福有時很抽象,有時又很具體;有時很遙遠,有時又近在咫尺。奉獻是幸福,給予是幸福,獲得是幸福,享受是幸福,幫助也是幸福,一句祝福的話是幸福,一個理解的眼神是幸福……幸福是心靈的感覺,幸福是生命的體驗……其實,在你身邊也處處都是幸福,隻要你善於發現。”雪兒頓時明白了許多。她從此不再那麼清高了,很快就和同學們打成一片,那時她才發現,“大笨熊”說得很對。

一天,她碰到了一道難題,便跑去找爸爸,一到房間發現爸爸不在,而他的電腦卻沒有關上,好奇心驅使她走到爸爸的電腦前,忽然她驚呆了——爸爸就是“大笨熊”。一切都明白了,她留了一張紙條給爸爸: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不過,不要再騙我了,“大笨熊”。

聽完雪兒的故事,阿琳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不過幸福不是拴在老鼠的尾巴上,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被人理解,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