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成功之本

人類自從擁有了高度文明,就與合作結下了不解之緣,這為人類的長足發展鋪平了道路。

中國曆史上,與合作有關的事例不勝枚舉。周瑜與諸葛亮在赤壁一戰中,各顯身手,互相合作,把不可一世的曹操打得一敗塗地,八十萬大軍頃刻間灰飛煙滅;廉頗負荊請罪,與藺相如結為摯友,從此兩人齊心協力,使趙國有了生存的機會。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組成聯軍,浩浩蕩蕩攻打秦國,卻因人心不齊而失敗;楚懷王聽信讒言,與齊國斷交,結果,被秦國的軍隊打得大敗,從此一蹶不振……

通過以上事例,我們可以斷定:合作是成功的基石。一根筷子是很容易折斷的,而當我們把幾十根筷子放在一起時,就很難(甚至不可能)把它們折斷。由此可見,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而當我們擁有巨大的力量時,何愁不會成功呢?

我國共有56個民族,我們團結在一起,共同建設著美麗的家園,我們的力量是強大的,我們所取得的成就是顯著的。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隻有與他人好好合作,才能在社會上取得立足之地。我國曾因閉關自守,拒絕與他人合作,而被列強侵略;又因改革開放而步入世界強國之列。現如今,我國與世界各國大力發展友好合作關係,加入WTO,承辦APEC會議等一係列活動與措施,使我國在世界經濟普遍下滑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七個百分點的增長率,令全世界為之震驚。

國家是這樣,個人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同學之間,我們不必刻意地追求“獨自一人闖世界”的瀟灑,而要把自己融入這個集體,享受合作帶來的成功的愉悅;在家裏,我們要與家人一起,創建美好生活,而不必拒人於千裏之外;在社會上,我們隻有把握機遇,與他人合作,才能充分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合作——成功之本。讓我們攜手共同創建社會主義的美好生活,走上成功之路,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這篇文章很是短小精悍。作者圍繞“合作——成功之本”這個論點,從古到今、從社會到個人多角度地進行論證,論述可謂是縱橫捭闔,全麵而嚴密。本文文氣暢然,材料豐富,體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寬闊的知識麵,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厚積而薄發。

眾人劃槳開大船

眾人劃槳開大船!

一聲令下,擂鼓震天,萬舟競發。誰最先到達成功的彼岸?我說:齊心協力者。

有這麼一則寓言,兩個衣衫襤褸的乞丐去謀生,旅途中餓得頭暈眼花,精疲力竭,眼看快不行了。上帝雪中送炭,給他們送來了一支魚竿和一簍魚。上帝說:“你們各取所需吧!”於是,一人取走了魚竿,一人抱走了魚簍。拿著魚竿的人要走很遠的路才能趕到海邊垂釣,困頓饑餓,奄奄一息的他隻走了一半旅程,就倒地不起了;抱走魚簍的人興衝衝地生火烤魚,美滋滋地飽餐了幾頓,後來,他趕到了海邊,可是隻能望“海”興歎,他沒有魚竿,最終餓死在海灘上!

上帝並沒有給他們出難題,怨誰?我們從另一則寓言中可以得到答案:山火包圍了一大群螞蟻,眼看螞蟻就要化為灰燼,一隻螞蟻急中生智,大喊一聲:“咱們要抱在一起衝出去!”結果,螞蟻們抱成了一大團,從火中滾了出來,螞蟻成功地衝出了山火的包圍,得救了。

靠什麼?團結!

團結使愚蠢變得聰明,使弱小變得強大,使微乎其微的個體變成堅不可摧的群體。螞蟻尚知如此,人類焉能不知?

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備林,他們成功地從月球返回到地球,缺少誰都不會成功。步出太空艙總有先後,但相互的支持配合是絕不分先後的。有句話說得好:成功不必在“我”,團隊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眾人劃槳方能開動大船,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群體乃至整個人類的力量是無窮的。

三個臭皮匠,抵一個諸葛亮;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根筷子輕輕一折就斷了,但十雙筷子卻不容易被折斷。這些道理婦孺皆知,家喻戶曉。今天,讓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讓特大洪災在我們麵前俯首聽命;我們手挽手、肩並肩圍成一個圓,任何與人民為敵的犯罪分子都難逃人民的巨掌;我們勁往一處使,黃土地也能變成金。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財富,團結就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原動力!

路途總有坎坷,隻要我們同舟共濟,超越自我,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我堅信:人心齊,泰山移。

對團結合作這一話題,作者有著深刻的理解:“團結使愚蠢變得聰明,使弱小變得強大,使微乎其微的個體變成堅不可摧的群體。”“有句話說得好:成功不必在‘我’,團隊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眾人劃槳方能開動大船,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群體乃至整個人類的力量是無窮的。”作者在論述中,靈活地運用了寓言故事、諺語等來說理,顯得文章板眼十足,從而說理也就讓人感覺理直氣壯。

互助讓生活更美好

有一個鏡頭一直定格在心靈的深處,每每憶起,心湖便泛起陣陣漣漪:在醫院的長廊裏,一個傷了手的人背著一個斷了腿的人,他倆麵帶笑容,像一個人似的朝著走廊另一頭的售飯車走去,傷了腿的人手裏拿著兩個飯盒……

“互助”,一個多麼普通的字眼兒,卻讓兩位快樂而聰慧的病人闡釋得如此豐富和震撼人心。這不禁使我想起一個名叫“天堂與地獄”的故事:有一天,上帝帶一個教士去看地獄。他們進入了一個很大的房間,看見有許多人擁擠著圍坐在一口煮食的大鍋邊上,他們饑腸轆轆,饞涎欲滴,但卻隻能眼巴巴地坐著,痛苦而悲傷。因為他們的麵前雖然都分別放了一把勺子,但勺子的木柄太長,舀了食物後根本無法把它送進自己的嘴裏。隨後,上帝又帶教士來到了天堂,進入了另一個房間。這個房間跟上個房間的情形基本一樣,也有一大群人圍著一口正煮食的大鍋坐著。所不同的是,這裏的每一個人看上去都又快樂又飽足,個個一臉光彩。而他們麵前的勺子,也跟剛才那一群人的一樣是長柄,一樣的笨拙。教士奇怪地問上帝:“為什麼同樣的情景,這個房間的人都無比快活,而那個房間的人卻愁眉不展呢?”上帝微笑著說:“難道你還沒有看明白嗎?這個房間的人不是都已經學會了用勺子喂對方嗎?”

原來,地獄和天堂的差別就是這樣地簡單。

我還讀到這樣一則故事:在一個原始森林裏,狼群盯住了一個羚羊群。在頭羊的帶領下,羚羊群飛奔逃命,可就在快要擺脫危險的時候,它們遇到一段懸崖。幾隻公羚羊奮力躍向對麵的岩石,卻逃不過粉身碎骨的厄運。狼群步步進逼,就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一幕非常感人的場麵出現了:年老和體弱多病的羚羊自覺站成一排,然後奮力躍向對麵的巨岩,幾乎在同時,強壯而年輕的羚羊緊隨起跳,借助老羚羊的背脊,成功地躍過了死亡之崖。

互助,能使生活更加美好。試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竭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如果人人都能互相幫助,互相關愛,互相理解,那我們難道不能營造出一個美麗而又快樂的“天堂”?相反,如果一群從不懂得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相互照顧,心中隻有自己、沒有別人的人混跡到一塊,那這個世界就會成為痛苦而又悲傷的“地獄”。試想,沒有互相幫助,能有飽足快樂?沒有互相幫助,能夠絕地逢生?……連羚羊都懂得這個道理,何況我們是號稱“萬物之靈”的人呢?

“互助讓生活更美好”,文章標題倒是很普通,而且略顯“俗氣”。幸好文章說理論證的方式能奪人眼球。作者選用三個典型的故事來論證“互助讓生活更美好”這一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入情入理,讓人信服。

倒下的騎車人

下了車,我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伴隨我的隻有凜冽的寒風。

一陣哎呀的叫聲伴隨著破舊自行車所發出的咯呀聲從我身後傳來。我回過頭,隻見一個人騎著一輛破舊的28車,頂著風歪歪扭扭地前行,正騎到我身邊,車輪卡在人行道上,倒了下來。

車倒在我身旁,人也倒在我身旁。她摔得很重,手也破了皮,流出血來,掛在車把上的饅頭掉在前麵的一個小樹坑裏。她低著頭,隻顧揉搓受傷的手,嘴裏還不斷發出哎喲的呻吟。她身上穿一件破舊的深綠色羽絨服,一頭蓬亂的短發似是好久沒洗過的樣子。

我急忙蹲下,把手伸過去:“我扶您起來。”她忽地抬起頭,雙眼緊盯著我,那雙灰暗的眼睛裏,似是包含著一些什麼,呆滯、幽怨、懼怕,還是什麼,我真的說不出,但不知為何,我忽然想躲開似的,急忙收回手,避開她的目光。她一句話也沒說,慢慢地低下頭,擦著她的手。我慌忙地撿起那袋饅頭,遞給她,她吃力地把饅頭掛回車把上,沒說什麼也沒有站起來。

不知什麼時候起,人漸漸多了起來。十來個人把我和她圍在中間,不斷指指點點地議論著,沒有一個人伸出手要把她扶起來。他們就那麼站著,卻似一大堆木頭人,不曾移動半步。我幾次伸手要扶她起來,她也不動,隻發出哎喲的聲音,像在傷心地哭。一個聲音響起:“是個瘋子吧。”另一個聲音接道:“不是瘋子也是傻子。”於是,大家都露出鄙夷的神情。我明白了為何她的眼神如此呆滯、幽怨、恐懼。我想大聲斥責他們,但是我沒有,我沒有勇氣。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人群漸漸散去。終於,她慢慢地站起,我忙幫她扶起車,她吃力地騎上,吃力地迎著風歪歪扭扭地走了。看著她,看著她的背影,我心裏久久無法平靜。那簡單而複雜的眼神,那哎喲的呻吟,刺在我心上;那鄙夷的目光,那歧視的話語,更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不正是因為太多太多這樣的話語,太多太多鄙夷的目光,才使那個可憐的騎車人,有了比殘疾更可怕的不幸嗎!而我那猶豫的、沒有伸出的手無疑給她的傷口又撒上一層看不見的鹽。如果把這些議論、歧視、冷漠和猶豫都變成幫助和關懷,就算她渾然不知,但我們也會為她、為自己感到溫暖和自信。

為什麼不給這些殘疾人多一些幫助和關愛?為什麼要鄙夷、歧視他們呢?這不是更可怕的殘疾嗎?

用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去關注那些弱勢群體,這是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所要闡述的內容。文中的“我”雖然沒有對那倒下的騎車人給予太多的幫助,但從“我”內心深處的自責和對社會、對他人強烈的呼籲中,可以看出“我”的善良。作者之所以能寫出這認識深刻而又充滿愛心的文章,正是作者對生活認真細致地體驗的結果。

在需要幫助的時候

中國人的語言太豐富了,這不免給我帶來了無法擺脫的苦惱,不為別的,就為我那奇怪而又討厭的名字。

我名叫熊桂珍。從我有記憶開始,我就知道我叫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本沒有什麼不好,我也不羨慕名字隻有兩個字的人,我是最務實的人了。但當同學們一次又一次地在我名字上無端地做文章的時候,我的苦惱也就來了。因此,我常常暗暗地怨爸爸為什麼給我取下這個倒黴的名字,也常常嚷著要改個名字,隨便湊合個名兒就行。我的催促,引起爸爸的警覺,問我為什麼,我說不為什麼。

在小學就有人叫我“珍貴熊”了。那時我根本想像不到他們所說的“熊”就是“熊貓”的“熊”。隻要有人叫,我就應一聲,根本不當一回事兒。大家笑得開心,我也笑得高興。直到現在,我回憶起來都美滋滋的,難以用語言表達那些無窮無盡的樂趣。

進了中學,我的名字似乎名正言順地成“珍貴熊”了,同學喊得大方,喊得自然。久而久之,“熊桂珍”的名字沒多少人叫了。也許是人漸漸大了,也許是女孩的本能,我對“珍貴熊”的叫法,先是沉默,再是反感,最後是抗議了。然而,那些淘氣包兒喚我“珍貴熊”更狂更歡了,氣得我直瞪眼珠子。平日相好的同學,還幹脆省事地叫我“熊”,當然我知道這裏麵包含一層親昵的感情,但也使我有點氣憤。於是,我反擊道:誰再喊一句,我也給他名字想個詞兒。然而,一學期過去了,在幾百個名字中,我沒給一個名字加什麼詞兒。

最忘記不了的是那一節地理課,老師講到森林中有哪些珍貴動物的時候,停下來讓大家回答。同學們把其中的“大熊貓”的“熊”喊得震耳響,而且一道道狡黠的眼光從幾個方向向我投來。正在我氣惱的時候,老師叫我了,要我完整地回答一次。說心裏話,我記得很熟,回答問題也並不怯場,但這個“大熊貓”讓我作難了。我不想讓同學們放肆地拿我的名字取樂,愣是硬著頭皮等待老師最嚴厲的訓斥。老師果然來氣了,衝到我麵前,從牙縫中擠出一個個字來:“‘熊’也不會回答麼?簡直就是‘熊’!”同學們頓時笑得前仰後合,甚至鼓起掌來。此時的我,眼淚刷刷地流出來。當老師的也拿我開涮啊!真是。

下午,我將這委屈向班主任訴說,班主任很重視,他開導了我,也嚴肅地批評了隨意給別人取諢名的同學。又說本周的班會主題就定為“互相尊重,珍惜友情”。

於是,我就祈盼著周五的到來。沒人再叫我“珍貴熊”,我是多麼感激呀!同學間能真誠相待,我是多麼渴望啊!

因為綽號,“我”成了被人取笑的對象,“我”的自尊心被嚴重傷害。作者抓住這一點並選取地理老師提問這一細節,真實地再現了自己的心理感受。文章前後照應,主題突出,寫出了由於名字的苦惱而需要大家的幫助、關愛,渴望同學們的真誠相待的心情,讀後耐人尋味,發人深思。

假如再給我一次機會

敬愛的程老師:

您好!

我記得十分清楚,今天是6月15日。此時此刻,我昔日的夥伴們正在考場上凝神屏息、大顯身手,而我卻在遙遠的南方哭泣流淚。老師,我錯了,請原諒您的不肖弟子吧!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知識對於一個人是多麼重要,甚至可以說知識就是生命。

當初,我不好好學習,一天到晚渾渾噩噩,胡思亂想,聽人說很多學生放棄讀書機會,在外麵打工賺了大錢,我竟萌發了外出打工的“美好”念頭。終於有一天,我和同學吵架了,我賭氣回家並決定外出打工。父母強烈反對,說南方城市是那樣地“黑”,說我是那樣地“小”。可我認為天地是那麼地廣闊,不會沒有我的立足之地。您聽說了更是火燒眉毛,迅速趕來,千言萬語勸我別去。可我太任性了,背上行李,頭也不回地踏上了南下的列車。

經過一天一夜的折騰,終於來到了我向往的城市深圳。麵對這高廈如林、繁華熱鬧的地方,我興奮極了,忘記了一切疲勞,以最快的速度住下來,觀賞自己心中的聖地。在旅店裏過了幾天後,才發現錢已所剩無幾,於是我開始尋找以前極不願看的招聘廣告。我來到一家工廠,在經理辦公室接受麵試,經理第一句話是:“你懂外語嗎?我廠工人要求至少具有初中外語水平……”我不由自主地退出門外。此後幾天情況更糟,我隻好在街上四處遊蕩,每天隻能靠方便麵充饑。每當我打開方便麵,就會想起與老師和同學們在一起的快樂日子,想起在家鄉辛苦勞作的父母,想起學校香噴噴的飯菜,想起老師親切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