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鍵盤上能將貝多芬等世界名家的曲子倒背如流的德國紳士們何以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變成了瘋狂的野獸?
或許在於他們隻重視硬件升級而忘掉了軟件的設計吧。
所以,為了讓曾經有過的悲劇不再上演,人類啊,請不要忘記另一半。
單就文章標題,已經是新穎、別致,引人注目了。“不要忘記那一半”給人以懸念。作者在肯定科技發展給人類帶來的文明時,也在提醒世人永遠不能忘記人類曆史中的那些汙點,不能忘記人類由於人性自身的弱點(貪婪、虛榮、浮躁、偽善……)在史冊上留下的灰色的一筆。這也就是不要忘記的那一半。作者以中國的長城、德國的柏林牆以及巴以邊境上的哭牆為例進一步論證。整篇文章結構緊湊,語言流暢,讀來一氣嗬成,這無疑就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金色牢籠
安妮漫無目的地遊走在繁華的都市,身後緊跟著一個稱她為“主人”的機器人。
說實在的,安妮不怎麼喜歡有“仆人”的日子——即使是機器人也讓她覺得自己毫無隱私可言。但任憑她怎樣驅趕,這個“仆人”依舊像牛皮糖似的粘著她不放。真不知道政府怎麼會心血來潮,分給每位市民一個機器人,嫌錢太多也用不著這麼玩啊!唉,越想越氣,越氣越煩……
“主人,現在是晚上七點整,您該回家了。”突然響起的聲音嚇得安妮幾乎跳起來。於是,她沒好氣兒地瞪了他一眼,不情願地挪動著雙腳,卻別無選擇——不回家又去哪兒呢?到處都是機器人,沒有私人空間,哪兒都一樣。
被“押”回家後,安妮的心情更糟了。他連甜食、糖果也不準她隨便吃,怕的是吃多了會增加體重和體內酸度,從而減少壽命。更荒唐的是,連她自己修眉毛的權力也被剝奪了,甚至連最喜歡的剪紙也不得不放棄。她氣衝衝地直奔臥室,狠狠地摔上門,但立即又打開了。
“誰叫你隨便改動我臥室的?”安妮夜叉似的吼叫著。但這並沒有改變機器人的表情,他畢恭畢敬地解釋說:“主人,牆壁上的燈會對您造成傷害,我已經拆除了,改裝成了智能調光壁,這不是很好嗎?”
“好個屁!統統給我拆了,誰讓你自作主張的?”安妮邊罵邊隨手抓起一個枕頭扔向機器人,不料,卻被他穩穩地接住。機器人彬彬有禮地道:“對不起,我受政府特派,奉命保護你的安全。因此,一切安全的隱患都不容存在。如果我有失禮的地方,請主人見諒。”說著,他將枕頭放回原處,然後又立在安妮身後,聽候新的指令。安妮實在氣得無話可說。如果可能,她會選擇跳樓,這樣的日子太沒味兒了。這個也不許,那個也不行,她不清楚到底誰聽誰使喚。人發明了機器人,卻總要受他們的左右。沒錯,機器人燒的飯菜色香味俱全,機器人打掃的房間一塵不染,機器人做的衣服美麗大方……機器人做的每一件事都無可挑剔,不需安妮插手。但這一切讓她覺得自己很像一個機器人養的寵物,整天被關在一個金色的籠子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而金色的籠子卻使安妮喘不過氣來,七彩陽光經籠子的反射,變成單調的金色,無可避免地,她周圍的空氣也隨之染上同樣的色調……
“但這一切讓她覺得自己很像一個機器人養的寵物,整天被關在一個金色的籠子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而金色的籠子卻使安妮喘不過氣來,七彩的陽光經籠子的反射,變成了單調的金色,無可避免地,她周圍的空氣也隨之染上同樣的色調……”難道這就是科技發展給安妮(人類)所帶來的幸福?是科技的錯?還是人類自身的原因?作者想像大膽、奇特,所反映的主題催人驚醒。
問世間“酷”為何物
國人的“酷”是從上世紀末開始的,伴隨著新世紀的春風,“酷勁”也顯示了它“與時俱進”的不俗步伐。
早期的“酷”體現在語言上。一些身份和來曆不明確的詞語在某些人中相當流行,就是那種仿佛在蜜缸裏泡了三天,然後在芭蕉樹上又掛了幾天的言語,甜膩膩的而又讓人渾身發麻。“為什麼”故意讀成“為嬸麼”;還有疊詞類,“好東西”被念成“好東東”;還有故意加強語氣的,“你好棒耶”,其中最後一個“耶”字被拉得有幾米長。更有甚者來了個中西合璧,把毛主席老人家“洋為中用”的教導發揮得淋漓盡致。“我服了你”被勒令下崗,取而代之的是“I服了You”,弄得老外們聳肩搖頭。
當然了,國人並不隻讓嘴“酷”,頭是高貴的,理所當然地要“酷”起來。有人開始以“黃毛”為帥,那一頭黑亮的頭發不再為美,將頭顱人為地分成三七開或者四六開,然後塗以某種蛋黃色的不明液體,成為名副其實的“黃色人種”。但又很快玩膩了,於是改做“紅色人種”,在人多的地方甩甩頭,引來一群看猴子式的目光,卻自我感覺良好。不過我敢打賭,不用幾時,五彩斑斕的“孔雀頭”也會問世。國人的模仿能力相當驚人,電視上出現某香港明星為某商家做廣告,什麼“為……加個期限”、“這個期限就是一萬年”,也被國人模仿瘋了,無論何時何地、不論什麼內容,隻要高興都要加個“期限”,都要加個“一萬年”。其實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有的同胞“酷”得不知盧溝橋在哪裏,而且還故做謙虛狀:“那裏發生了什麼事?”有位明星“酷”得穿日本的膏藥旗,有位“酷”歌手聽了嶽飛的《滿江紅》後表示被其文采所折服,竟然說了一句令人噴飯的話:“什麼時候也讓他給我寫一首。”嗚呼!嶽武穆鐵馬金戈縱橫沙場而今卻被人當作音樂人,天下“酷”者切莫效此兒形狀!
雖然現在“酷”已經逐漸被新的流行詞所取代,但它曾經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它一度成為個性、另類等的代名詞。但有些人將其本意扭曲,畸形發展成一種病態。作者從這些扭曲的“酷”的事實出發予以批駁,從而呼籲個性化的“酷”,這樣一種正確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
酷
“哇,好酷啊!”
“哇噻,酷斃了!”
今天,中學生言必談酷:頭染黃發,“野火燒不盡”,這是酷;身著異裝,如“北方的狼”,那叫酷;體刺文身,如“動物世界”,也稱酷;故作冷靜,“沉默是金”,也誇酷;特立獨行,“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還說酷。
怪異是酷,沉默是酷,叛逆是酷。
酷是美感,酷是魅力,酷是形象。
且慢!立足小我來談酷,隻能是膚淺的酷;放眼大時代來談酷,才會找到真正的酷。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自然法則;“能者上,庸者下”,這是社會法則。縱觀世界,國與國的綜合國力競爭正酣,兩種社會形態的競爭正緊,兩大軍事集團的競爭正激。回首國內,國有企業,減員;政府機關,精簡。“落後就要挨打”,這個競爭的世界、競爭的國家需要的是競爭能力,這個競爭的社會、競爭的時代需要的是競爭意識:比知識積累,比知識運用;比學習精神,比學習方法;比學習效果,比學習效率;比文化修養,比道德修養。而這競爭能力和競爭意識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學時代的培養。什麼樣的中學生真正叫酷?——敢於競爭的中學生那才叫酷。
“沉睡三天,睜開眼睛,發現這個世界很陌生。”——創新使這個時代日新月異:創建特區,古老漁村涅槃成繁華的現代都市;改革開放,文明古國煥發新的生機;一國兩製,兩個“兒子”回歸祖國懷抱。創新是告別過去,創新是把握現在,創新是迎接未來。時代需要我們有創新的意識:不墨守成規,不因循守舊,不盲從前人,不人雲亦雲。時代要求我們有創新的舉措:要吸取新知,摸索新法,要探索新路子,發表新見解。
什麼樣的中學生才真正叫酷?有創新意識的中學生那才叫酷。這時練就的創新意識,是開啟未來人生之門的一把金鑰匙!
競爭是酷,創新是酷,與時俱進是酷。
酷是心理,酷是精神,酷是向前跨越。
對於這樣的酷,你才會由衷地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