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記

初二的一天,由於考試成績出乎意料地差,我毫無目的地遊蕩在大街上。

我在班裏是個活潑有餘的假小子,在初中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沒有幾個“同類項”,總覺得自己是氫氣,與多種物體皆能反應,卻又是那樣虛無縹緲,無人憐惜。

正顧影自憐著,一陣柔美純真的聲音闖入了我的耳朵:“天上的雲是我的心,隨輕風飄流不定,誰能用真情,誰能用真情,讓我的心不再像浮萍……”這首《心動》不正唱出了我的心聲嗎?在川流不息的大街上,我煢煢孑立,而這歌,多像我的影子。我踏進了音像店。

從那以後,林誌穎的歌聲不斷地在我耳中回蕩。《追逐陽光的少年》帶給我青春的朝氣,《Loudx&aposmas》優美的旋律讓我陶醉不已,《野菊花》讓我嗅到了鄉村小徑上泥土與花兒的氣息,《夢在前方》讓我走出挫折的泥潭……

一天,忽聞林誌穎在橫店拍戲,我高興得不得了,壓抑著興奮,熬到了雙休日,終於來到了拍攝現場。忽見一位身著古裝的人趴在牆角,這不正是林誌穎嗎?休息時,我過去請他簽名,林誌穎邊簽邊說:“謝謝你們的支持!”多誠摯的話語呀,這更讓我無悔於當初追星的抉擇了。

有人說:“沒有偶像的一代是可悲的一代。”也有人認為:作為學子,應把心思花在學習上,不要去追星。但我認為:追星好比少男少女臉上的青春痘,不必刻意去擠它,消滅它,隻需關注它,讓它健康地生長,健康地消失。正是某些歌星的歌聲鼓舞一些歌迷考上了大學,喬丹永不言敗的鬥誌讓那些遭遇不幸的球迷重新獲得了生活的勇氣。

但願追星一族,追出風采,追出美好的未來。

當下的各種明星層出不窮,作為追求時尚的一代,初中生追星不足為奇。可我們該如何看待追星呢?作者有著這樣的理解:“追星好比少男少女臉上的青春痘,不必刻意去擠它,消滅它,隻需關注它,讓它健康地生長,健康地消失。”作者這種態度,很符合實際,說明他追星追出了品位,有見地。

音樂校園

幾年前第一次聽到的校園民謠並不是《同桌的你》,但那樸素的歌詞、朗朗上口的旋律,卻讓我認識了高曉鬆、老狼和一些現在已叫不上名字的校園歌手。普希金的一首詩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是雲煙。”時光匆匆,注定一切喜悅和悲哀將告一段落,我不知道心底那一份摯愛會不會改變。

有一段時間,那種感動像斷層似的,忽然在我的耳際消失了。無論是港台、大陸抑或歐美的流行樂,都讓我感覺隻是一種發泄、一種喧囂;至於日本、韓國的那些動感音樂,則更顯乏味和枯燥。我隻有在舒伯特、貝多芬營造的氛圍中,才能得到一種寧靜或震撼。

今天,當很多人爭搶著購買謝霆鋒、蕭亞軒、F4的磁帶時,我卻聽到水木年華的歌聲,於是又感到了那久違的樸實無華……

有人說:任何一種音樂,它所要給予我們的僅僅隻有兩個字——回歸,回歸到最真實、最簡單的狀態。所以,沒有電子樂器的伴奏,沒有龐大音響的烘托,隻有一把木吉他,極單純的表達,便可以演繹出最動聽的旋律,展現唯美的風韻。

或許,那已不單單是音樂了……

羅大佑在上海開了個人演唱會,又掀起了不大不小的“懷舊”熱。經曆了太久的等待,那些80年代生活在大學校園的“青年人”,是否重新拾起了那段飄逝的美麗單純的歲月……

又一次熱烈的追逐,又一次激情的相聚。隻是這一次台上台下的人都已經不再年輕。

那渴望重逢的,究竟是一個人的歌,還是一代人的記憶?

“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發,讓它牽引你的夢,不知不覺這城市的曆史已記取了你的笑容,紅紅心中藍藍的天是個生命的開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獨眠的日子……”

或許,在他們眼裏,羅大佑的歌不僅僅是音樂,更詮釋著一種文化、一種心態、一種激情。

曾翻看過高曉鬆的被冠以校園文學的小說《寫在牆上的臉》,總覺得書裏那種調侃、霸道又得意揚揚的風格,並不像他的歌那樣樸素、真摯。他說他已決定不再寫歌。也許,他的歌隻是一種對青春的留戀,一種用幻想編織的永恒。是不是離開了校園,在音樂和市場中摸爬滾打,他便漸漸淡忘了曾經飛揚的熱情和浪漫的感動?

我已經記不清《白衣飄飄的年代》的歌詞了,隻會反複吟唱那一句“那白衣飄飄的年代”。我相信有憧憬、有向往,純真的夢想永遠不會破滅!

音樂也好,校園也好,永遠沒有休止符,它們馬不停蹄地奔跑著,留下飛揚的塵土和一個個難以磨滅的腳印……

文章如散文,讓人讀後有一種愜意的感覺。作者采用分片斷的方式圍繞校園民謠講述了對音樂的認識及對音樂現象的評價,運用對比、舉例方法道出了音樂的真諦。語言輕靈、準確,思路開闊,讓讀者在字裏行間看到了校園民謠讓廣大學生鍾情的原因所在——回歸到最真實、最簡單的狀態。

心靈的變奏

“走四方,路迢迢,水長長,迷迷茫茫,一村又一莊……”

唱著韓磊的歌,我感到“逃亡”不是悲壯而是浪漫。

我愛好音樂,對音樂有獨特的感受;我能觀察音樂的形狀,觸摸音樂的質地,品嚐音樂的韻味。音樂融進了我的血液,我的體內流淌著音樂。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我的長大也“長大”了父母對我的期望。當十六歲的我感到我承載的希望已成為難言的痛苦時,我選擇了流浪。終於能擺脫那沉重的期望,而可以輕鬆、快活地度日了。

可是,一個星期過去了,流浪的我卻沒有找到工作。“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走在無垠的曠野中,淒厲的北風吹過,漫漫的黃沙掠過。我隻有咬著冷冷的牙,報以兩聲長嘯……”

我很無奈。走在異地的大街上,我覺得我是一匹年輕而老邁的狼,無力地走在剛剛開始的人生之路上。我迷茫地抬頭望天,看大片烏雲低低地壓在頭頂上。雨,快要來了。

“別讓我在這冷冷的天空,獨自地走在生命的荒涼裏;別讓我在這寒冷的天空,獨自地走在這生命的荒原裏。”

默唱著《獨行》,我感到生命的孤獨。

醞釀已久的雨傾盆而下,肆無忌憚而又酣暢淋漓。也好,雨正好掩蓋了我決堤的眼淚。成為雨中風景的我忽地想起了秦腔,那來自厚重的黃土地,從溝溝峁峁吼出來的聲音,不正是對生命痛苦的發泄嗎?此時,我聽見秦腔撞擊我身體發出的金屬聲。就在雨中的大街上,我用秦腔吼出了我內心的痛苦。

“我背負著幸福,卻追尋著痛苦;流浪,也許是愛你的惟一去路。”“隨身聽”裏齊豫唱道。

夜晚,我躺在地下室裏,讓自己死去,讓音樂醒著。

許久之後,我覺得自己的血液加速地流動,我聽到美妙的音樂在耳畔響起。那音樂撞擊著我的身體,流入我的血液,鑽進我的靈魂。那就是從頭頂上傳來的薩克斯樂曲《回家》。我甚至能聽出那就是凱麗金爐火純青的吹奏,我被音樂帶到美麗的原野上。音樂在原野中響起,隨著金色的風在藍天白雲間飄蕩。它輕柔——如母親的手輕撫著我;它縹緲——如母親飄動的長發;它曲折——如父親爬滿希望的額頭;它悠長——如父母不流逝的愛。我自然地想起了父親、母親。接著是一段明亮的音樂,如金色的陽光照耀著我。我放眼四望,鳥巢在夕陽中閃著金光,牛舍披著晚霞靜臥在原野上,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原本幸福的家。我聽到了鳥兒的叫聲,叫聲中有藏不住的歸巢的興奮;還聽到了牛犢悠長的哞哞聲,叫聲裏洋溢著找到母牛的喜悅。家有多好啊!我酸酸地想。突然,音樂的旋律變緩慢了,那低沉的薩克斯像在哭泣,我仿佛猛然聽到母親的聲音——呼喚著我的小名,那聲音裏分明帶著哭腔,它在曠野中急躁地跳動,驚飛了小鳥,驚嚇了牛犢。那喊聲撞破了我的血管,撞疼了我的心髒。回家啊,回家!那是母親的聲音,也是我心底的聲音。

一夜無眠,醒著《回家》。

第二天早上,我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回家的路。是音樂結束了我的流浪。

“握在手心的票根,是我惟一的方向。回家的感覺就在不遠的前方。”天好像要晴了。

文章記敘了音樂改變“我”的流浪的獨特經曆,緊緊扣住自己內心感受的變化來寫。行文思路清晰,心理活動描寫細膩,作者借用不同的音樂表現自己變化的心路曆程,展示了作者良好的寫作功底和音樂素養,是本文的過人之處。歌詞的妙用增強了文章的音樂美感,使文章更加生動。

音樂拯救了我

我是一個醜陋的女孩,因先天性的疾病,我的頭發禿了一片——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從小,我就被自卑籠罩著。一出門,我便會帶上帽子低下頭。我從不敢正視別人的目光,我已忘了笑的感受,我也忘了有朋友的日子……獨來獨往的我隻有與音樂為伴……

音樂是奇妙的,簡簡單單的音符湊在一起竟成了美妙的樂章。我喜歡通過鋼琴來同音樂溝通。隨著指尖的跳躍,音樂就如清泉般由耳入心,把我領到了一個天堂般的世界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