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說來,人無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學好和熟練現代禮儀有助於提升自身素質,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處理各種人際關係,建立適合自己發展的人際網絡,為我們的生活和事業搭建成功的橋梁。
禮儀作為人類文明的表現形式之一,同其他諸如文字、繪畫等文明表現形式一樣,是人類不斷擺脫愚昧、野蠻,逐漸走,向開化、文明的標誌。揭示禮儀的起源及其曆史演變,有利於我們更深刻地把握禮儀的本質,全方位地了解禮儀文化,並通過對傳統禮儀文化的揚棄,更好地指導我們現實的禮儀實踐。
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一禮儀的概念。
國,“禮儀”一詞,很早就被作為典和製度和道德教化來使用了。但最早時的“禮”和“儀”常常是分開使用的。在古代典籍中,“禮”主要有三層意思:一是等級製度及與其相適應的禮節,二是尊敬和禮貌,三是禮物。“儀”在古漢語中也有三層意思:一是指容貌和外表,二是指禮節和儀式,三是指準則和法度。將“禮”與“儀”連用始於《詩經·小雅·楚茨》:“為賓為客,獻酬交錯,禮儀卒度。”此外,《周禮》中也有關於禮儀的說法。
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涉及穿著、交往、溝通、情商等內容。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一種交際方式或交際方法,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為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涉外禮儀等五大分支。
致福曰禮,成義曰儀。古人講“禮者敬人也”,禮儀是一種待人接物的行為規範,也是交往的藝術。它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曆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諧關係為目的的各種符合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
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展現。
1、禮節和儀式。這是傳統的解釋,“禮”字和“儀”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禮”,多指個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禮節;“儀”,則多指集體性的,像開幕式,閱兵式等,就是儀式。
2、人們約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種方式。這是現代通俗而簡潔的解釋,這裏的方式分行動型和非行動性,像鞠躬,給老人讓座等,就是行動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這需要行動才有效果;而像莊嚴場合不嘻笑,別人睡覺不吵鬧等,就是非行動型的,也就是行為規範,它不需要行動就有效果。
3、最簡單的說,禮儀就是人類(大部分是中華民族)在日常交際中總結出來最不會傷人的話,雖說是不傷人,但是在網絡上,有一些人不太喜歡這些客套話。禮儀既是對他人尊重的體現,也是對自己有好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