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我國的少數民族分布在占全國麵積約一半以上的土地上,以東北、西北、西南地區最為集中。由於地理環境及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各個少數民族在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禮儀規範等諸多方麵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
(一)蒙古族
蒙古族大都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少數生活在東北三省及青海和新疆等地。蒙古族世代生活在我國北部的大草原上,主要從事畜牧業。因而,他們的生產、生活及風俗習慣、日常禮儀同遊牧生活息息相關。
蒙古族同胞性格粗獷豪放,熱情耿直。蒙古族的日常禮節主要有獻哈達、遞鼻煙壺、裝煙及請安四種。哈達主要是獻給尊貴的客人。獻哈達時要雙手捧著,身體微躬,接受的人也要采取相同的姿勢。敬鼻煙壺也是蒙古族一種古老的習俗。鼻煙壺一般係在腰帶上,當遇見知心朋友時,兩人相對而坐,一邊握手一邊交換煙壺,待吸過以後再互換回來,以示禮貌和友善。如有貴賓臨門,蒙古族人常常以整羊席加以款待。
蒙古族的婚禮隆重而又獨特,尤以鄂爾多斯草原的蒙古族傳統婚禮更具特色。迎親的隊伍於傍晚時分啟程,帶著弓箭、食品和禮物及一隻裝滿酒的小瓶子,騎著駿馬前去迎親。到達新娘家後,迎親隊伍要繞著蒙古包轉一圈,並將一條哈達及一隻剝好的小羊送給操辦婚事的廚師。帶來的弓箭則放在象征勇敢精神的瑪尼宏旗杆下。婚禮上人們一邊暢飲,一邊對唱。到達婆家以後,新娘頭上蒙的紅紗巾要由婆婆揭下來。婆婆還要給新娘送禮並取個名字。然後新娘要給公婆及眾賓客行磕頭禮。
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的傳統食品分為白食(奶食品)和紅食(肉食品)兩種。白食待客乃最高禮遇,因為蒙古族認為白色象征崇高和吉祥。此外,奶茶和炒米也是蒙古族人最為喜愛的日常食品。
(二)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三省地區。由於曆史的原因及長期同其他民族雜居,許多滿族人的生活習俗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在一定程度上滿族同胞仍然保留著一些傳統的生活習慣。
滿族注重禮節,講究禮貌。平日相見要行請安禮,如遇長輩,須待請安後方能講話,以示尊重。最隆重的禮節為抱見禮,即抱腰接麵禮。一般親友相見,無論男女均行此禮,以示親昵。
滿族的婚姻禮儀也有自己的特點。訂親時,男方要請媒人到女方家,三次後才能知道婚姻能否成功,而且每次都要帶一瓶酒。結婚典禮時,送親車與迎親車中途相遇時要舉行換車儀式。新娘過門先不進房,而是在預先搭好的帳篷裏坐一會兒,謂之“坐帳”或“坐福”。晚間,新郎和新娘要手挽手繞著放有酒盅和酒壺的桌子轉三圈後飲酒。炕上點燃的一對蠟燭徹夜不息。
傳統的滿族家庭庭院影壁後都立有一根四五米高的“索倫竿”,為祭祖時所用。掛旗也是滿族盛行的風俗之一。旗也叫“門箋”或“窗箋”。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在門楣或窗楣上貼上掛旗,以示喜慶。
滿族人在飲食習慣方麵與漢族大體相似,但也保留了自己的一些特點。餑餑、湯子和薩其馬是滿族的風味食品。滿族人忌吃狗肉,也不戴狗皮帽子,這大概緣於“義狗救主”的傳說。
(三)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三省。其中,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朝鮮族的主要聚居區。
朝鮮族有著尊老愛幼、禮貌待人的優良傳統。老人在社會上和家庭內處處受到尊重。人們都以照顧體貼老人為榮。對長輩要用尊稱,遇到長輩要請安讓路。吃飯時要給長輩先盛飯,並給長輩擺單人桌。在長輩麵前不能喝酒、抽煙。在日常生活中,朝鮮族人也很講究禮節,初次見麵要雙膝跪席,雙臂按席,稍俯上身,通報姓名,同輩人可互相握手。
朝鮮族的婚姻禮儀也很有特色。男女結婚前要分別準備禮妝和嫁妝。傳統的婚禮要舉行兩次,新郎騎馬到新娘家舉行的婚禮叫新郎婚禮,新娘坐轎到新郎家後舉行的婚禮叫新娘婚禮。
朝鮮族同胞能歌善舞,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素有“歌舞之鄉”的美稱。每逢節假日或喜慶日,都可以看到朝鮮族人載歌載舞、歡騰雀躍的歡樂場麵。朝鮮族的歌舞藝術有著悠久的曆史傳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唱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