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技體製改革年北京市科技體製改革綜述
20年在人類曆史長河中隻是短暫的瞬息,北京市的科技體製改革,卻在北京科技發展史上留下了光彩、難忘的一頁。自從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製改革的決定》頒布以來,在中共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遵循“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麵向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尊重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緊緊抓住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這一主題,從北京實際情況出發,對科技體製進行了堅決的、有步驟的改革。
實現了科技工作麵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轉移,確定了科研院所新的組織形態和管理規範,調動了科技人員進行科技活動和創新、創業的積極性,科學技術事業正在朝氣蓬勃地向前發展。北京市科研院所的體製改革是全市科技體製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體製改革以此為切入點,通過20年的改革和發展,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期間也充滿著艱辛和風險。
本著探討曆史能更深刻地認識現在,更好地預測未來這一目的,對北京市科研院所體製改革走過的道路進行客觀的評述,從中找出一些規律性,以利於更好地為建立新型的科技體製進行探索。
一、背景背景是科技體製改革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一)經濟體製改革的推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各行業改革風起雲湧。尤其是農村改革是劃時代的創舉,提出要按經濟規律辦事,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取得了卓越成效,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拍手稱快。
城市改革發展迅速,在宏觀上改變單一的計劃經濟體製,鬆動了對價格的控製;在微觀上進行了擴大企業自主權,建立經濟責任製的探索。這些改革又帶動了計劃、財政、金融、商業等領域的改革,探索新的人事製度、分配製度、獎勵製度,使各項改革不斷深入進行。
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進行,激起了工業、農業應用科學技術的巨大熱情,對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世界範圍內的新技術革命又向科技界提出了嚴重的挑戰,而舊的科技體製卻束縛著科技發展,影響科技轉化為生產力,這些就為科技體製改革和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外部的動力。
(二)科技體製本身存在的弊端科技體製存在的問題和弊端是改革的目標,也是改革緊迫性的體現。
1.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脫節研究院所獨立於企業之外,一切依賴政府。“計劃上級下,經費上級拔,物資上級分,人員上級調”,與企業缺乏聯係,盲目追求高精尖端課題,導致研究成果長期停留在“禮品、樣品、展品”階段,與經濟、社會需要脫節,難以轉化為直接生產力。
建國以來,北京市建立了一百多個獨立科研機構,這些機構基本上與企業相分離,各有各的行政管理機構,自成體係、各自為戰。由於領導體製的多頭性、管理體製的封閉性,研究成果與社會、經濟需求割裂,存在著“三多三少”現象:即獲獎項目多,解決現實問題少;取得成果多,推廣使用少;科研投資多,產生經濟、社會效益少。
2.科研工作存在的問題科研效率低、機構重複、項目重複、資金分散、部門壟斷,使有限的科研力量難以形成拳頭,造成低水平重複。如北京地區研究開發食品和營養品的機構就有20多個,由於隸屬關係不同,層次不同,都自成係統形成人力、資金、儀器設備分散的格局,科研項目相互重複。
3.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受到抑製不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實行的是“鐵飯碗”、“鐵交椅”、“鐵工資”,“幹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科技人員管理是部門單位所有製,不能流動,缺乏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
(三)理論依據北京市的科技體製改革過程,始終是伴隨著對有關改革的理論探索而進行的,是在科學學、經濟學、人才學的有關理論指導下,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改革的。
主要的理論依據有以下幾點: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活動是一種特殊的生產活動。科學技術已經直接參與生產活動過程,構成技術進步和生產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成為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科技活動既要遵循科技發展規律,又必須遵循經濟生產活動的規律,科技活動與經濟生產活動密不可分。
2.技術商品的商品屬性它具有價值與使用價值,可以進行交換,要遵循一般商品交換規律,但它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即:技術商品凝聚了更多的複雜勞動,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它的價值高於一般商品,它還具有無形性、不確定性、滯後性、交換的非一次性等,這是開拓技術市場進行技術交易的理論基礎。在這理論的指導下,北京市在1985年就發行了第一本有關技術市場的書,使北京技術市場的發展始終是走在全國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