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23日,中科院研究員陳春先組織幾名科技人員在中關村率先創辦了第一個民辦科技機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發展服務部。
1982年12月22日,中科院的工程師王洪德創辦京海計算機服務公司。
1983年以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逐漸發展,形成了以研製開發、經營電子產品為特征的民營科技企業群體。
1984年~1985年,中共中央先後頒發了關於經濟體製改革和科技體製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不可逾越的階段”、“允許集體或個人建立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機構”,促進了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到1985年,全市有大大小小的民營科技企業700餘家,從業人員2.8萬人。
1987年~1988年,迎來了北京民營科技蓬勃發展的初創期。1988年,中共中央決定在北京中關村地區建立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當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發布《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18條)》,使民營科技企業取得飛躍式發展。到1988年底,全市民營科技企業達1800餘家,是1987年3.36倍,從業人員3萬人,開發項目3000多個,技工貿總收入超過14億元。第一次創業用了十年多的時間,初步實現了科技成果轉化,體製與機製探索和企業自身的原始積累,並形成民營科技企業體係。到1991年全市民營科技企業2670家,技工貿總收入40.8億元,工業產值14億元,利稅5.5億元,上繳稅費1.7億元,創彙4600萬美元。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和中共中央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掀起中國改革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高潮。北京民營科技企業深刻總結了“一次創業”的經驗教訓和麵臨的挑戰,由四通公司等率先在全國提出以“股份化、集團化、產業化、國際化”為核心的“二次創業”發展戰略。北京試驗區在“四化”基礎上,又提出“六化”戰略,即“資本股份化、產業規模化、技術創新化、融資多元化、管理科學化、經濟國際化”,引導民營科技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一批骨幹企業的規模經濟開始形成。
1997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發布《關於鼓勵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若幹規定》,計18條。這是北京市頒布的第一個民營科技政策法規,為北京民營科技企業跨向新世紀增添了動力。1999年6月,國務院批複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國家科技部遞交的“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民營科技企業,為民營科技企業開辟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2000年10月22日,北京民營科技企業在北京市大興縣隆重舉行了創業20周年紀念大會,112位民營科技企業家的優秀代表獲“創業英才”獎。
2000年12月,頒布了《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成為全國最具特色的科技園區法規。
2002年11月,中共中央十六大對民營科技企業給予科學性的總結和曆史性的定位,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召開了“貫徹十六大精神暨民營科技企業代表大會”,表彰了201名優秀科技企業家和65家信用企業。
2003年10月18日,第二屆“雙十優”活動,表彰了20名優秀企業家和創業者。
2005年2月,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的若幹意見》,較為完整和係統地提出了促進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為民營科技企業在新時期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科技中介機構北京市中介機構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新技術革命浪潮相結合而推出的新生事物。它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末,是我國從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變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無論是北京科技谘詢業還是技術市場、人才市場的組建,中介機構組織一開始就發揮了中央各部委在北京的人才和科技優勢,打破了其他行業多年來難以打破的條塊分割的舊體製,在更大的範圍內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使這一新生事物有了生機勃發的基礎和條件。二十多年來,北京市的中介機構,大致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
(一)20世紀70年代末~1991年,中介機構起步階段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中關村一些民營中介機構開始建立。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裏,一批科技人員“下海”,創辦了以科技服務、科技谘詢、計算機工程設計為主要業務內容的民營科技企業。1982年7月,海澱區政府科委、科協提出了《海澱區科技谘詢服務部試行章程》。到1983年底,已發展到近20家。
1984年,黨中央做出《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科學技術要麵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要依靠科學技術”的總方針。《決定》還特別提出“要在全國選擇若幹智力資源密集的地區,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興產業開發區”,“允許集體和個人建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機構,地方政府要對他們進行管理,給予指導和幫助”。在該《決定》和主管部門的推動下,北京市、特別是中關村的科技中介機構,有了較快的發展。
1985年之後幾年,北京地區70%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和市屬科研機構設立了形式多樣的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谘詢機構。這些機構絕大多數是為推廣本單位科研成果而建立的對外聯係的窗口;在科研機構中沉積了多年的科技成果,通過這類窗口渠道走向社會,輻射全國,推動了北京技術市場的誕生;一大批民辦科技企業以經營銷售進口品牌計算機為主,依靠靈活的運營機製,良好的技術服務,促進了產品的銷售,形成了技貿結合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競爭格局。
1987年,頒布了《技術合同法》,對公民、法人在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谘詢、技術服務中的權利和義務、與技術相關的行為都進行了法律上的規定,保障了技術發明人和受讓人的權利。
1988年,北京市正式啟動我國第一個高新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並成立了相應的創業服務中心、企業孵化器,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
1989年,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正式成立,這是北京也是全國第一家企業孵化器。從此,企業孵化器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第一階段是北京市中介機構起步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推動了科技中介機構的發展,許多優秀的科技工作者投身到科技中介領域。在政府的推動下,北京市中介機構從無到有,逐步地建立起來,促進了高新技術的發展,但是就總體而言,這一階段的科技中介服務的水平還有待提高。
(二)1992年~2000年,初步發展階段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為中介機構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地位和市場發展空間。1992年11月,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第三產業工作會議,會議決定,允許群眾組織和社會團體開展以信息、谘詢為主的經營活動,興辦第三產業經濟實體。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北京市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從1992年起,北京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向第三產業傾斜,並出台了相關的地方性政策法規,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北京地區中介機構發展較快,為首都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