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區位於北京市西北部,麵積四百三十三平方公裏,人口一百三十萬。區內自然環境優美,曆史文物古跡很多,圓明園、頤和園、香山、紫竹院、玉淵潭等著名公園,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四季青鄉蔬菜四季常青。區內有高等院校六十餘所,包括著名的學府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北京醫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等。區內有中央和市級科研院、所一百五十個。中國科學院所在的中關村,世稱“科學城”,聞名全國的北京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號稱“中國的矽穀”^
新華書店海澱區店座落在海澱鎮,海澱區店的發行重點是為教學,科研服務。1988年全年銷售近兩千萬元,年利稅總額二百四十萬元,在各區、縣書店中居第二位。
(一)
建國初期,全區沒有一家書店,隻有幾個圖書代銷點。1952年7月1日,在清華大學內建立了新華書店書亭,負責人石達生,直屬新華書店北京分店領導。同年9月1日,在海澱鎮西大街一個舊油坊和私營幹果鋪的舊址上建立了海澱門市部,負責人馮立生,共有職工二十餘人。
海澱區店的前身是海澱區門市部,在1954年9月成立,由北京分店領導,負責全區各發行網點的工作。海澱區門市部的地址在海澱镔老虎洞西口一家私營鋪麵房(現為海澱茶葉店),主任孟廣魁,副主任馮立生、石達生。1955年初,海澱區門市部設一室四組:辦公室,會計組、供應組、服務組、課本組。下轄八個門市部:海澱門市部、北京大學書亭、中國人民大學書亭、清華大學書亭、青龍橋門市部、學院區書亭、清河書亭、馬列圖書供應站(後改為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書亭)。當時全區共有職工四十五人,平均年齡二十二歲。1956年海澱區門市部遷至海澱鎮槐樹街15號辦公。1958年6月海澱區門市部正式更名為北京市新華書店海澱區店。
初創時期的條件是非常艱苦的。各門市部大多是破舊房屋,在書庫辦公,職工宿舍是個破廟,有的職工幹脆睡在書櫃上。北京分店給海澱發貨主要靠三輪車,各門市部取書送書靠身背手提,最好的交通工具是僅有的幾輛自行車。在這樣的條件下,大家憑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不分晝夜,不畏寒署,不講條件,不計名利地辛勤勞動著,克服一切困難,為全區圖書發行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1955年,在圖書品種有限的情況下,全年銷貨近一百萬元。當時的四十五名職工,現仍在海澱區店工作的隻有十二人,正是他們為海澱區的圖書發行亊業打下了基礎。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海澱區建成為科學文化區,書店也隨之得到蓬勃的發展。到1958年底,海澱區新華書店的圖書發行網基本定型,全區共有大、中、小型門市部十五個,職工一百六十人。各類圖書品種齊全,數量充足,基本上適應了海澱區各界讀者的需求。全年銷貨達二百六十六萬元,同1955年禎比,平均每年遞增五十餘萬元。書店的工作條件和職工生活條件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這一段是海澱區店曆史上的黃金時代。十年動亂期間,海澱區店陷於癱瘓,工作秩序被打亂,書店遭到嚴重破壞,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海澱區店才得到了恢複和發展,1978年張愛民任海澱區店經理,李家泉任黨總支書記41984年田英遷任經理,安捷、張婉霞先後擔任黨總支書記。1985年實行經理負責製,1988年實行利稅總額和工資總額掛鉤的承包經營責任製。
(二)
1958年以後的三十年,海澱區店的經營規模有了較大發展。1988年全店職工增加一倍半,達四百人,銷貨增加五倍半,近兩千萬元,在網點建設上增加了五個小型門市部和書亭。
圖書發行體製改革以來,海澱區店在長期實踐中認識到,必須從全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把圖書發行工作的重點放在為教學和科研服務。
首先,在發行網點的布局上,盡量在靠近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地方建點。現在海澱區店所屬的二十個門市中,設在科學院、所和大專學校內部的書亭占了一半。這些門市和所在單位關係密切,隨時了解讀者需要,主動配合教學、科研及其它活動,供應圖書資料。
其次,在內部機構的設置上,根據地區特點,區店在每個門市部都設立機關服務部,配備得力人員,並使其工作穩定,便於主動服務,就近供應,一般門市部內機關服務部的銷售量占全門市總銷量的70%左左,受到普遍的歡迎。
第三,在經營品種上,過去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千篇一律,千店一麵。海澱區店曾一度陷於銷售停滯、利潤下降、庫存上升、資金短缺的被動局麵。為扭轉這種形勢,區店及時總結推廣了北京大學書亭提出的“辦有北大特色的書店”的做法.1985年區店正式提出:“立足本區,放眼全國,抓住重點,槁出特色”的業務指導思想,要求“門市有特色,全區一盤棋”,如:北京大學書亭,主要服務對象是北大師生,主要類別以文、史、哲、政、經、法等文科類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工具書為主。清華大學書亭,主要服務對象為清大師生,主要類別則以理工科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工具書為主。人民大學書亭則以經濟、法律類為主。中央黨校書亭則以政治、社科、曆史類為主。1983年以後,又在地處大學集中的學院路門市部辦起了高等教育書店,在城建部附近的甘家口門市部辦起了北京建築書店,在大醫院比較集中的公主墳門市部辦起了北京醫藥衛生書店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