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鬧別扭了(3)(2 / 2)

被換做聖主的男子手微抬,盤中之物已在手中,沒有人看到他是怎麼拿到的,那麼短的時間內,甚至沒有看到瓷瓶與信筏隔空飛過的痕跡。

跪在地上的男子隻是感覺到有一絲風劃過,甚至不能確定那是不是他的幻覺,若不是早已習慣,他根本不能確定聖主已經取走了寶物。

“屬下告退。”男子起身,倒退著出了殿外,自始至終,他都沒敢抬起過頭來。

待殿上無人,玄色男子才打開信筏,從頭到尾表情都沒變化。但從那無風卻自動飛揚的發絲便可見其內心的不平靜。

“哼,好一個巨鷹,真是忠心……也罷,找不到那叛徒,有了這臍帶血,本座還怕抓不到那孽障……”聽不出喜怒的聲音,說的話亦讓人摸不著頭腦。

但見玄色男子起身,身後的牆壁自動打開又合上,速度之快,讓人以為是花了眼,而大殿高座之上,早已人跡全無。

密室內,燭光妖異,玄色男子將手中白玉瓷瓶打開,分別倒入早已準備好的兩個暗色血池內,又將另兩瓶心尖血混入池內,再放入事先養好的蠱蟲,眼見著通體黝黑的蠱蟲慢慢變成了妖異的鮮紅,那紅似乎隨時都能滴出一般,又見其紅得快要透明…說不出的詭異………與恐怖……至此,血池中的液體已被蠱蟲吸食殆盡,似乎從來沒有存在過……若不是兩池內分別紅得詭異且比之前大了一倍的蠱蟲,還多證明著它們曾經的確存在過……

玄色男子拿起兩個黑色瓷瓶,小心翼翼的把兩隻血蠱裝入,置於一個安全無比的石盒暗格內。

作者外話:

一月在這章參考了百度,對於蠱的製作其實都是瞎編的。有不對的地方望親們諒解。下麵附上百度內容〈巫蠱(wūgǔ)

古代信仰民俗。即用以加害仇敵的巫術。起源於遠古,包括詛咒、射偶人(偶人厭勝)和毒蠱等。詛咒在原始社會已很盛行,古人認為以言語詛咒能使仇敵個人或敵國受到禍害。

巫蠱之術從秦漢時期就有了,而且漢代的法律和唐代的法律都明令禁止過巫蠱之術。比如漢代的法律規定如果某個人家裏飼養的蠱蟲已經成形並且致人死亡那這個人要處以極刑,家人流放三千裏。唐代也做過類似的規定,飼養蠱未成形者流放,成形者殺頭。

通俗的講蠱其實就是一種毒蟲,所說的巫蠱之術就是用這些毒蟲的毒素去害人,因為古時候缺乏醫學知識,所以人們才將這一現象和巫術聯係到一起。

列舉一個製作巫蠱方法:將蜘蛛、蠍子、蟾蜍、毒蛇、蜈蚣等毒蟲放在一個容器中,密封十天,開封後存活下來的那隻就是最毒的,它也就是蠱的首選,然後經過飼養(略去方法)最終就是蠱,把它的糞便放在被人家的水井或糧食裏吃了的人肚子裏就會長蟲,慢慢身體虛弱而死。

蠱,音同古,相傳是一種人工培養而成的毒蟲。傳說放蠱是我國古代遺傳下來的神秘巫術;過去,在中國的南方鄉村中,曾經鬧得非常厲害,談蠱色變。文人學士交相傳述,筆之翰籍,也儼然以為有其事;一部分的醫藥家,也以其為真,記下一些治蠱之法。

製蠱法:多於端午日製之,乘其陽氣極盛時以製藥,是以致人於病、死。又多用蛇、蠱、蜈蚣之屬來製,一觸便可殺生。

蠱之種類有十一種:蛇蠱、金蠶蠱、篾片蠱、石頭蠱、泥鰍蠱、中害神、疳蠱、腫蠱、癲蠱、陰蛇蠱、生蛇蠱。

其餘有些特殊的,分說如下:

癲蠱:傳說多是壯族所為,把蛇埋土中,取菌以害人。

疳蠱:又謂之“放疳”、“放蜂”。據說,兩粵的人,多善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螞蟻、蟬、蚯蚓、蚰蠱、頭發等研末為粉,置於房內或箱內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為**了。

泥鰍蠱:用竹葉和蠱藥放水中浸之,即變有毒的泥鰍。

石頭蠱:用隨便的石頭,施以蠱藥而成的。

篾片蠱:將竹片施以蠱藥後便成。

金蠶蠱:據說這種蠱不畏火槍,最難除滅;而且金蠶蠱還能以金銀等物嫁之別人。《嶺南衛生方》雲:製蠱之法,是將百蟲置器密封之,使它們自相殘食,經年後,視其獨存的,便可為蠱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