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朱宗涵在2002年北京市衛生工作會議上的工作報告(2002年2月26日)
同誌們:
今天召開2002年北京市衛生工作會議,回顧去年我市衛生工作的進展情況,總結醫療衛生體製改革取得的成績和經驗,部署今年主要任務。下麵我代表北京市衛生局做工作報告。
一、2001年工作回顧
新世紀起始之年,我市衛生係統廣大幹部職工以江澤民同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五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各有關部門的協作支持下,全麵貫徹《北京市城鎮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實施意見》,積極推進醫療衛生體製改革,努力配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製度平穩出台,較好地完成了“十五”計劃第一年的各項任務,為實現我市“十五”期間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一)醫療衛生體製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貫徹落實國務院青島會議關於全麵推進“三項改革”的要求,加快了實施醫療衛生體製改革的步驟和措施。
1.積極配合我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製度的實施。衛生部門積極參與本市基本醫療保險製度改革的調研及其配套文件的製定工作,配合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製定了本市公務員醫療補助辦法、困難人群的醫療救助辦法。配合民政部門建立本市第一所福利醫院。在實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製度過程中,各醫療保險定點醫院服從大局,嚴格執行醫保規則,克服了運行中存在的許多困難,確保了2001年底全市216萬職工順利進入醫療保險,也為新的醫保製度進一步完善創造了有利條件。
2.醫療機構分類管理改革取得進展。醫療機構分類工作在全市普遍推開。為了配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製度實施,首先確定448家醫療機構為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成為第一批醫療保險定點單位。至年底,經市衛生局核定93家醫院為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並頒發了新的執業許可證,10家醫院核定為營利性醫療機構。經各區縣衛生局核定,共有非營利性醫療機構3811個,營利性醫療機構1174個,並頒發了執業許可證。分類管理工作已進入下一步的政策落實和製度建設階段。
3.醫藥費用過快增長趨勢得到進一步控製。堅持實行醫藥費“總量控製,結構調整”政策,全市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醫藥費總量控製在指標以內,藥品收入在醫療收入中的比例從2000年的56%下降到53%,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員的醫療費用有比較明顯的下降。為加強對醫療服務價格的管理,規範醫療服務價格行為,我局組織了37家醫療機構的130多位專家、教授和物價管理人員,規範了醫療收費項目。對66種疾病實行單病種費用評估的管理收到成效,平均費用有所下降。規範了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和血液透析的收費標準。
市和區縣各級醫療機構嚴格執行藥品收支兩條線管理,200張床位以上公立醫院全部實行了藥品收支結餘上繳財政專戶管理。經過考核,市屬醫療機構的藥品收支結餘上繳資金,由財政合理返還了90%,用於醫院的建設發展和彌補醫療虧損;上繳的用於預防保健和社區衛生服務的10%經費,由衛生和財政部門共同製定了使用辦法,目前已撥付5%,用於各醫院開展的預防保健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剩餘5%正在與財政局協商使用方案。各區縣醫療機構藥品收支兩條線管理進展比較順利,結餘上繳經費的合理返還情況較好。
全麵實施藥品集中招標采購,降低藥品價格大部分讓利患者。上半年以抗生素類藥品為重點,組織全市448家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集中招標采購,中標藥品成交額約10億元,讓利於群眾約1.2億元。下半年組建北京市藥品集中招標采購中心,開始對心血管類藥品進行集中招標采購。自2000年至2001年的招標采購期間,物價部門分3批共降低了300個品種、1272個規格的藥品零售價格,降價總金額為2.7億元。廣大群眾從藥品降價中得到了實惠。
加強對藥品和醫療服務收費監督,讓患者明明白白地接受服務。全市醫療機構全部實行了門診和住院費用查詢製度,對門診患者提供藥品收費清單、住院病人提供住院醫藥費收費清單,部分醫院實行了一日清單。尊重患者的知情權,接受患者的監督,各級醫院普遍重視起患者對價格投訴問題的處理。去年5~10月間,國家、市、區物價和衛生部門聯合對全市613個醫藥單位進行了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專項檢查,發現並查處一批價格違紀違規的醫療單位,促使許多單位吸取教訓,認真進行了整改。市衛生局會同市物價局、市糾風辦、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下發並落實《醫療機構明碼標價試行規定》的通知,進一步加強了醫療收費透明度。
4.社區衛生服務體係初具規模,經濟便捷的醫療保健服務進入社區及家庭。按照與城市街道規劃相配套的原則,一、二級醫療機構轉建為11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街道覆蓋率達100%;下設40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覆蓋了80%的居委會和社區居民。10個郊區縣以鄉鎮衛生院為依托建立107個農村示範社區衛生服務站。城八區各改造完成一所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增強服務功能,做到從病人生理、心理需要出發,服務設施無障礙,體現了“人文關懷”的服務理念。推動大型綜合醫院與社區衛生組織建立定點協作關係,承擔起社區衛生服務的業務指導、技術支持、全科醫生培養等方麵的工作,形成雙向轉診關係,逐步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醫療技術水平,已有32家大型綜合醫院與11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定點協作關係,為合理分流病人,實現“大病進醫院、小病在社區”打下基礎。推行“以獎代補”考核管理辦法,對全市2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考核,落實了1800萬元的“以獎代補”資金,有效地促進了規範化管理與服務。繼續落實社區衛生服務“百、千、萬”人才培訓工程,廣泛開展社區護士和社區防保醫師培訓,並首次進行了崗位資格考試,486名社區護士和142名社區防保醫師通過考試取得崗位資格證書。全市已有3萬餘名社區醫務人員接受了全科醫學概念培訓,1442人參加了全科醫學管理幹部和臨床教學基地師資培訓班,近3000名社區護理人員參加轉崗培訓,1768人通過嚴格的理論和技能雙重考試取得全科醫師崗位資格。
5.引入競爭機製,醫療機構內部運行機製改革繼續深化。積極推進醫療機構人事和分配製度改革。推行聘用合同製,完善競爭機製,搞活用人製度。到去年底,有13個區縣占衛生係統職工總數51.44%的人已經簽訂聘用合同,局直屬9個單位已有6300餘人實行了聘用合同製。專業技術人員由身份管理逐步向崗位管理轉變,實行競爭上崗、擇優聘任,按聘任的崗位兌現工資。繼續實行工資總額動態包幹,內部結構工資製,允許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在工資總額內自主分配,發揮分配的激勵作用。部分直屬單位對有突出貢獻的拔尖人才試行技術貢獻薪金製或通過科學的業績評估對首席專家、技術骨幹實行獎勵製度,充分調動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