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軍隊衛生工作(三)(1 / 3)

全年共開展新業務37項,新技術42項,是1998年新業務、新技術量的12倍,成為全隊技術創新最活躍的一年。

全隊發表論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明顯好於往年。人均刊稿率2篇以上,共發表論文及新聞稿件87篇。發表在國外雜誌4篇,中華級雜誌15篇,核心期刊38篇。

全隊有16人次參加了全軍和全國學術會議,首次承辦了第八屆全軍流行病專業學術會議,有18篇論文收入論文特輯。

應急能力2001年總後明確賦予了總後防疫隊應急機動戰略支援任務,2002年又列為首批重點裝備野戰防疫隊伍之一。

籌建了兩個具有P2級潔淨度的強毒實驗室,購置了進口DR水質檢驗箱、公共場所衛生檢測箱、水質細菌檢測箱、檢水檢毒箱、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箱、引進了美國超低容量噴霧器、空氣微生物采樣器、法國梅裏埃細菌鑒定係統,籌建了應急指揮軟件,完成了48套預案編寫初審,組建了以指揮車、檢驗車、消殺車為主體的應急保障機動運輸係統。

舉行反恐防生背景下的防疫演習,6月19日實施了戰術性緊急拉動,不僅檢驗了新裝備的性能,而且鍛練了全隊技術人員處理突發疫情的能力,檢驗了偵、檢、消、防與治療的銜接關係,客觀反映了未來緊急狀態下,應急分隊的機動保障能力。

圍繞未來反生物武器襲擊的生防與救援問題,主動尋求上級黨委和衛生部的支持,為籌建應急隊的後援力量和技術支持拿出了完整的建設方案。

監督監測工作按照單月監督、雙月監測的原則,對駐京總直部隊包括中南海、八一大樓、武警部隊等94個水源水質進行了檢測,共計1880項次,指導了5個單位的自備水源和二次供水係統的消毒潔治工作。組織172名從事放射工作的醫師查體,並對11個單位的放射防護情況進行了監督檢查。審核辦理各類衛生許可證、體檢/培訓證1423個。抽查了18個醫院、門診部腸道門診,並對28家醫療機構傳染病漏報情況進行了調查。針對北京市流行病發病趨勢,對2000餘名新兵補種了麻疹疫苗,對4000名處於出血熱高危地區的官兵注射出血熱疫苗,有效地控製了疾病上升趨勢。

首次對駐京部隊醫院感染及消毒情況進行了監督檢查,抽查了16所醫院48個科室,並對門診候診大廳、重病監護病房、供應室及器械貯存室等重要部位的細菌密度、環境指數進行采樣分析,對紫外燈消毒效果、口腔器械消毒效果、消毒劑有效濃度進行了現場檢測,建立醫院感染及消毒檔案38套。

對駐京總直單位57個社會化保障單位衛生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召開了首屆衛生工作會議。南京中毒事件發生後,在李春明局長的帶領下,對駐京18個大單位賓館、招待所、食堂等服務行業進行重點普查,為確保總直部隊“十六大”期間的衛生安全做出了貢獻。

自身建設基礎設施有所改善。全年自籌資金50萬元,先後完成了辦公實驗樓和部分實驗室的改造,更新了部分門窗和辦公設施,改造了戰備庫、停車場,為新分配來的幹部添置了微機和辦公用品。

政治思想工作靈活多樣。黨總支充分利用重大保障任務多的特點,把政治思想貫穿於各項重大活動的保障之中,以行動檢驗政治思想工作的落實情況,在落實中更新政治思想工作的內容和方法,使政治思想工作與擔當任務實際結合起來,提高了政治工作的針對性。湧現出了以張伶同誌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群體,促進了政治思想的教育實效。全年共組織政治學習48場、687人次,是直屬單位中成建製科室、隊、所政治學習組織較好的單位之一。

實驗室認可首開先河。根據我國加入WTO後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黨總支率先提出了與國際標準化接軌的實驗室認可計劃,成立了實驗室認可小組。在3個半月的實驗室認可文字資料準備過程中,先後7次走訪國家認可委,虛心接受認可委領導的指導和幫助,完成了具有軍隊特色的實驗室認可三大文件的編寫任務。為全麵啟動實驗室認可程序奠定了基礎。

指令性任務完成出色。受國家衛生部委派,疾病監控科賈紅主任赴黑龍江密山市參加乙腦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的現場調查,完成任務突出,受到上級通報表彰;根據總後衛生部指示,李申龍同誌代表衛生部參加國務院八部委聯合食品打假專項鬥爭的督察工作,受到好評。(郭遠林)北京軍區總醫院

2002年,緊緊圍繞醫院“十五”發展規劃和軍區“二二三目標”,從抓基礎醫療、優質服務入手,重點做了12個方麵的工作:穩定和擴大病源,確保指標完成;提高基礎醫療質量;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加快專科建設步伐;明確專科發展方向和主攻目標;提高學科帶頭人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地位;加強設備藥品的供應管理;加大各類基金課題的申報力度;幫助科室調整科研方向;改進科研管理模式;搞好技術隊伍培訓和梯次配備;積極申報臨床醫學院。

醫療工作全年完成收容14085人次,超計劃指標22.62%;門診322549人次,較上年增加了0.73%;各類手術5819例,其中進入麻醉科的各類手術4601例,超計劃指標21.21%;科內小手術631例次,門診手術587例次。其他各項質量指標、效益指標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全年醫療毛收入達1.21億元。

積極對外聯合,擴大病源。急診科通過與地方醫療機構合作,為醫院新增1308名病人,收住600餘人次,較上年增加500餘人次,增加近5倍。肝病中心與北京中醫醫院、中日友好醫院、東直門醫院、261醫院、昌平區中醫院建立了協作關係,肝病中心接收這些醫院轉來的病人57名,占收容總數的10.3%。胸外科、泌尿外科等科室采取聘請外院名醫為本院客座教授、名譽主任的方法,努力提高技術水平,拓展本專科的病源。

繼續做好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工作,穩定醫保隊伍。製定了《建立門急診病曆製度》、《處方書寫及管理製度》、《醫保病人轉診製度》。編寫《衛生經濟管理簡報》醫保專刊,指導大家正確處理醫保病人就醫及結算中遇到的問題。同時,擴大醫保辦公室力量,定期深入北京區縣醫保中心,爭取病人。全年共收治醫保病人1123人次,醫療費用1480萬元(不含門診費用)。在北京市組織的評比活動中,本院接納醫保人員數和收住院病人數在駐京各軍隊醫院中僅次於301醫院,排名第二。

進一步提升了特需醫療部的規模實力。3月,特需醫療部擴大了醫療用房,實現了谘詢、保健、門診、日間病房一條龍服務,滿足了現有特需人群的醫療需求。一年來,特需醫療部接診特需病人4709人次,收住院105人次,門診輸液1357人次。門診收入223萬元,住院收入101萬元,共計324萬元。

呼吸內科為了提高危重病人監護水平,於12月正式建立了RCU病房。

開展了“病人選醫生”的試點工作。8月12日,在婦產科、口腔科門診嚐試“病人選醫生”的試點工作。此舉促進了兩個科室醫生自覺改進醫療服務,取得較好的效果。

恢複了出院病人隨訪製度。製作了《出院病人醫療隨訪卡》,做好病人出院後的跟蹤服務。

規範了醫技人員崗位行為。上半年,編印下發了《醫技人員行為規範手冊》,人手一冊。從接電話、接診、查房、術前談話等9個方麵,明確了83條服務用語、25條服務忌語;從態度行為、儀容儀表、站坐姿勢等9個方麵規定了43條標準。同時,聘請禮儀學院的專家對全院醫護人員進行了兩次係統的禮儀培訓,到課率達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