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區縣衛生工作(八)(1 / 3)

大興區

概況全區有14個鎮、536個行政村,人口67.2萬人。轄區內共有衛生機構(包括中央、市屬)201個,其中非營利性醫療機構169個、營利性醫療機構32個。職工4037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3122人,包括醫生1590人,護理人員931人;衛生技術人員中正高職稱19人,副高職稱187人,中級職稱854人。

生命統計。出生3983人,出生率7.41‰,其中男2107人,出生率7.83‰,女1876人,出生率6.98‰;人口性比值1.0018∶1。死亡2704人,死亡率5.03‰,其中男性死亡1469人,死亡率5.46‰,女性死亡1235人,死亡率4.60‰;人口自然增長率2.38‰;人均期望壽命74.70歲。死因前十位依次為:腦血管病,新生兒疾病,心髒病,惡性腫瘤,呼吸係病,損傷和中毒,診斷不明,糖尿病,泌尿生殖係病,消化係病。

衛生改革繼續探索事業單位領導幹部聘任製,實施目標責任製管理。對事業單位領導人員的任用由單一的任命製向公開競爭、擇優聘任等多種形式轉變。上半年在調整區醫院和中醫院兩單位院長過程中,采取了民主推薦、群眾測評、廣泛征詢意見的辦法,最後確定最佳人選。在反複調研,修改、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本係統整體衛生工作實際,製定並實施了對基層單位目標責任製年度考核及獎勵辦法。與所屬單位簽訂責任書,實行任期目標責任製管理。

完成了衛生監督體製改革工作。成立衛生監督所和疾病預防控製中心。通過競爭上崗和雙向選擇,使兩個機構科級及以下工作人員全部到位。

積極探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為進一步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滿足農村居民醫療保健需求,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和生活質量,引導農民步入新的生活方式,作為“暖民心工程”的延伸,在全市率先進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的探索和嚐試。

在對全區農民近3年就醫狀況和費用支出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確定舊宮、青雲店、榆垡3個醫療消費水平不同的鎮先行試點。試點工作在2002年7月1日正式開始,農民參保率達到70%,總籌資金額514.84萬元。

7月20日開始持證看病(正式是8月1日),截止到12月20日,有609位農民到結算中心報銷,報銷費用76.82萬元,占籌資比例的14.92%。

實施衛生三大工程。本著“高效務實、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原則,研究製定並實施了人才工程、設備工程和環境工程。

以環境工程為先導、塑造衛生新形象。一是加大投入、精心設計區級衛生機構,使其更好發揮龍頭作用。二是設專項資金,進一步加大改造、美化綠化衛生院工作力度,提升衛生院在本地區的整體形象。三是繼續綠化美化農村、城鎮社區衛生服務站環境。

以人才工程為基礎,通過加強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引進等多種措施,衛生隊伍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

以設備工程為保證,增強診療實力。一方麵加大政府采購設備的力度,另一方麵對明顯影響衛生發展的大型設備,如區醫院螺旋CT、核磁共振、彩超,中醫院螺旋CT等,采取多種辦法,多方籌資,予以解決。

公共衛生與疾病防治根據北京市衛生防病工作委員會的統一部署,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了兩次“消滅脊髓灰質炎,外來兒童強化查漏補種”活動,共調查0~入學前外來兒童22108人,補種7599人,補種率100%,建卡建證率均為100%,並通過了市衛生局組織的質量評估。各項免疫接種率均保持在97%以上。與“四苗”相關的傳染病持續控製在低發病水平。

傳染病管理。全年沒有發生甲類傳染病、多發暴發疫情和重大食物中毒事故。發生乙類傳染病11種703例,發病率132.51/10萬,同比下降了39.79%;發生流行性出血熱3例,未出現續發病例。全年本區戶籍人口共發生塗陽結核病人32例,發病率6.02/10萬,全監化療管理。結核病預防控製工作代表北京市參加全國評查,受到國家CDC結核病預防控製中心的肯定和表揚。

食品衛生。在加強日常監督與管理基礎上,以食品、生活飲用水和職業衛生為重點,組織開展了26次聯合執法和專項整治活動。對糧食、植物油等各類食品及調味品進行采樣監測4006件,對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監督12076戶次;全年共處罰519戶次,責令銷毀不潔食品7634公斤,取締非法食品經營32戶次。圓滿完成“十六大”期間的衛生保障任務。

公共衛生。對全區旅店、理發、洗浴等各類公共場所進行采樣和現場檢測,各種樣品共計4862件。對公共場所及生活飲用水共監督1016戶次,合格865戶次,合格率85.14%。對水廠水、單位自備水和新建住宅竣工通水的水質全分析采樣1168件。

學校衛生。全年共計完成73所學校37814人次的的學生健康檢查和3183人次的學生肝功檢查工作,並對體檢學生及時進行生長發育和營養評價。開展學生氟化物防齲治療6273人次。完成2700人次學生行為危險因素情況調查;對全區學校衛生從業人員進行學生常見病等培訓89人次。

地方病管理。認真做好碘缺乏病防治和地氟病、布病的防治工作。完成了碘缺乏地區小學生的甲狀腺觸診工作及高碘地區8~12歲兒童的碘營養狀況調查和零售單位的碘鹽監測工作,對高氟區中心小學生進行了氟斑牙患病情況調查,完成了防氟改水井水氟含量的監測工作。

職業衛生。對轄區內接觸有毒有害作業人員5847人、89個單位進行了職業性健康檢查;對42個建築工地5284人進行了體檢並辦理了《健康憑證》。對有職業危害的97個單位的現場環境進行了粉塵、物理因素和毒物的監測工作,合格率分別為86.6%,83.6%,90.6%。

射線防護。對全區52個使用密封源和射線裝置的單位進行了常規驗收和性能防護監測,共監測了1050個點,合格1025個點,合格率為97.62%。對其工作人員進行個人外照射劑量監測708人次,監測率100%。

外來人口管理。監督所對集中用工單位和建築工地進行了監督檢查,監督覆蓋率91%;對3家集貿市場和310戶出租房屋進行了檢查。對外地來京務工人員30935人進行了健康檢查,體檢合格30039人,合格率97.1%,其中辦理健康證13381人、健康憑證16658人。

婦幼保健進一步加強助產工作的規範化,對全區19所合格單位及163名助產人員換發了《母嬰保健執業許可證》和《助產技術合格證》。全區共有產婦2892人,係統管理2665人,管理率92.15%;高危孕產婦管理率100%,沒有發生孕產婦死亡事故。出生活產兒2943人,新生兒疾病篩查率96.50%,圍產兒死亡率9.17‰;嬰兒死亡率5.46‰;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7.52‰。共有0~6歲兒童24625人,係統管理率99.98%,管理合格率98.01%。

醫療工作全區一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和11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門、急診208.39萬人次,同比增長58.23%;住院2.59萬人次。

強化服務質量管理,建立“績效評審”和公示製度。成立醫療、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開展對醫院“績效評審”。為各醫院統一配備了電子屏幕,定期公布督查情況、群眾建議和業務信息,強化服務質量管理,促進各醫療單位之間的公平競爭。

結合新條例的實施,加強醫療事故處理工作。在成立區醫學會的基礎上,建立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由82名高年資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專家組成。全年接待醫療糾紛45起,召開醫療事故鑒定會4次,均給予妥善解決。

依法管理。全年對974名取得醫師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進行了執業注冊,目前注冊的執業醫師合計1325名;全年辦理了808名護士執業再注冊。

全年新審批注冊醫療機構17家。對179家醫療機構進行了年度校驗和分類核定,其中非營利性醫療機構148家,營利性醫療機構31家。同時加大力度整治醫療市場,局醫政科與監督所聯合出擊,出動執法人員417人次,取締非法行醫窩點175個。

醫德醫風。下大力氣抓軟環境建設,精神文明和衛生行業作風建設進一步加強。衛生行政執法單位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廉潔從政、文明執法的教育,想盡一切辦法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方便而優質的服務。在監督所設立辦證大廳,實行“一站式辦公”、首問負責製、代辦製和辦證時限製;簡化手續,公開辦事程序,實行網上審批。在疾控中心設立防病保健綜合服務大廳,實行24小時服務;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做到“低限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