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北京大學附屬醫院衛生工作(一)(1 / 3)

事業概況職工2657人,其中醫護技人員2131人,包括高級職稱366人,中級職稱693人,初級職稱1072人,工程院院士1人(郭應祿)。

機構設置臨床科室與醫技科室設置同上。

研究機構及醫療中心:設有臨床醫學、泌尿外科、臨床藥理、中西醫結合、腎髒疾病、心血管疾病6個研究所和臨床遺傳、器官移植醫學、腫瘤治療、癲癇診療、心髒、神經病學研究、人工晶體技術、生殖與遺傳等8個中心。

醫療工作入院29849人次,出院29648人次;門診1303518人次,日平均5214人次;急診117495人次,日平均322人次;手術14757人次;搶救2786人次,搶救成功2626人次,急診搶救成功率94.26%;病床使用率97.9%,平均住院日14.6天。

加強了心內科、心外科、小兒心血管等科室的醫療合作,成立了心髒中心,實現了院內科室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局麵。成功地進行體外循環手術89例,心髒搭橋手術153例。

普通外科和泌尿科較好地完成各種疑難和複雜的大手術,如肝、腎移植。全年共完成肝移植手術9例,小兒外科3例,其中成功完成國內首例對6個月的幼兒實施異體減體肝移植手術;腎移植手術56例。

開設了抗感染門診、內科疑難發熱門診、人工關節等新的特色門診。感染疾病科開設周六專家門診。口腔科增加了周六門診。

擴大特需門診,以滿足兒科、婦產科、泌尿科、內科、小兒眼科等特需門診的需要。特需門診人數達16936人次,比上年增加22.8%。小兒外科成功地為倍受廣大群眾關注的撫順曾遭受變態惡魔殘害的花季少女——小蘭完成複雜的修複手術,使之恢複如初。

生殖與遺傳中心在李曉紅主任帶領下運用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幫助多次流產的不孕婦女成功受孕並減胎,順利產下雙胞胎。

長江學者汪濤教授領導成立僅3個多月的腹透中心,運用嚴格的管理模式和全新的醫療理念,在積極治療病人的同時,注重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和人文關懷,從多方麵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組織腹透病人到玉淵潭公園秋遊,使腎衰病人回歸大自然,對病人康複起到良好效果。

皮膚性病科通過DNA檢測技術,成功完成了國內首例遺傳性皮膚病的產前診斷。在國內首次確定了一個A型著色性幹性皮膚病家係中的基因突變位點,在已生育了一個患病孩子的母親再次懷孕時,對胎兒羊水DNA進行基因診斷,確定胎兒正常,並足月順產一個正常的女嬰。

竇內窺技術得到穩步擴展,增幅達45%。開展了新的鼓室成形術,在徹底清理慢性化膿性中耳病變的基礎上,重建聽力,使患者聽覺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複。

腸道門診自4月20日開診至10月31日,共收治病人18539人次,其中本市17761人次,占95.6%;外地778人次,占4.4%。未發現0139、01、誌賀氏菌、沙門氏菌感染的患者。在腸道門診開診期間,消毒隔離、傳染病疫情報告均符合規定要求,沒有漏報的現象。

護理工作轉變護理觀念,護理管理者在關注常規的護理質量控製內容前提下,積極參與護理投訴管理、陪住管理、經濟管理、物價管理及保潔管理等工作,為每個護理單位建立護理質量檔案以進行全麵的動態管理。為加強質控管理的力度,在護理部質控組的基礎上,又組成了由科護士長和護士長為組員的病房管理組、消毒隔離組、基礎和重症護理組、文件表格書寫組。為提高臨床護士長的管理能力,變經驗管理為科學管理,被動管理為主動管理,召開管理研討會4次。堅持護士繼續教育,舉辦培訓、研討班10期,733人次參加,有4人外出培訓。對2001年上崗的71名護士進行了基礎護理操作及理論考試,對162名工作10~15年的護士進行了急救技能的培訓和考試。繼續教育率99.9%。

教學工作2002年是全國實施教學改革關鍵的一年,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專業、口腔醫學專業均為8年長學製。本院還承擔了夜大學臨床醫學專業與檢驗專業98級和99級大專班、專升本班,約500名學生的臨床醫學基礎與專業課教學。

在教育部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評選中,本院檢驗科王淑娟教授、王建中副教授主編的《現代血細胞學圖鑒》榮獲二等獎。在北大醫學部“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設立項”中,朱立華教授主編的《實驗診斷學》、林景輝教授主編的《核醫學》、斯崇文教授和王勤環教授主編的《傳染病學》、張樹基教授主編的《診斷學基礎》、朱學駿教授主編的《皮膚性病學》、李美玉教授主編的《眼科學》、董悅教授主編的《婦產科學》、餘宗頤教授主編的《神經內科學》和吳希如教授主編的《兒科學》等9本教材中標。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教材規劃長學製使用的教材有:林景輝教授主編的《核醫學》、餘宗頤教授和陳清棠教授主編的《神經內科學》、王海燕教授主編的《內科學》、張鳴和教授主編的《診斷學基礎》、廖秦平教授主編的《婦產科學》、吳希如教授主編的《兒科學》;專科使用的有張鳴和教授主編的《內科學》、張樹基教授主編的《診斷學基礎》、郭燕燕教授主編的《婦產科學》。

本院是教育部批準的唯一網絡醫學院。在網絡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本科與專科教材招標時,本院各學科全部中標。管理軟件已正式投入使用;各科教案均進機轉為電子教案,為網絡課程打下了基礎。同時,為國家醫學考試中心刻錄“2002年全國醫師執照實踐技能考試”試題光盤2000張,“全國主治醫師職稱考試題”光盤1200張,並製作完成“臨床醫學網絡考試係統”等軟件。

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為促進臨床醫學專業、臨床護理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舉辦了2002年度教師講課比賽。

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麵提高,培養品學兼優的學生。358名學生中有140名學生榮獲北京市、北京大學的各種獎勵,臨床醫學專業99級一班等班級分別榮獲“北京市先進班集體”、“北京大學優秀班集體”。

繼續教育中心培訓內容新穎,針對性強,先後舉辦了神經心理、文獻檢索、腫瘤、泌尿外科(B超)、病毒性肝炎、臨床病理、心電圖、腔鏡等各種學習斑,來自全國約700人參加培訓。同時,院內舉辦各種不同專業講座21次,內容涉及廣,聽課3150人次。繼續教育全部達標。

完成了國家醫學考試的“全國內科主治醫師職稱考試”的命題工作。

引進11位專門人才和十幾位從國外學成歸來的人員,他們在醫、教、研各個方麵發揮了巨大作用。

科研工作申請各類課題183項,中標56項,中標率30.6%,獲經費1217.66萬元。在研項目共161項,其中國家、部委、市級以上課題86項,校院級75項。本年度部委級以上課題進行年終檢查106項,進行年終總結19項。

成果獲獎情況:申報16項,獲獎6項,中標率37.5%。其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教育部提名二等獎1項。

根據國家科技部公布的2001年度醫療單位國內外論文數量排序本院獲得較好名次。2001年,本院論文總數為552篇,居全國第六,為國內地方醫療單位第二;SCI論文34篇,居全國第四,為國內地方醫療單位第三;國內論文518篇,居全國第十,為國內地方醫療單位第三;國內論文被引用846篇,居全國第六,為國內地方醫療單位第二。

著書情況:主編(譯)書籍29冊,其中專著13冊,教材8冊,譯書1冊,科普7冊;主編20冊,合作主編4冊。

國家教委對全國重點學科重新評審驗收,泌尿外科、小兒科、皮膚科被認定為全國重點學科的牽頭單位。

為外單位評審科研項目873項次。此外,上報“985”標誌性成果32項。

學術交流主辦學術會議56次,其中主持國際學術會議16次,國內學術會議40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487人次,其中國際會議198人次,國內會議289人次。國際大會發言42人次,國內大會發言169人次。

本院兒科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組織召開了第九屆國際暨第七屆亞太小兒神經聯合大會,這是世界及亞太地區小兒神經領域最高級別的係列會議首次在中國召開。大會組委會主席是兒科吳希如教授,有66個國家及地區的1000多位小兒神經和神經科學家參加。

中日建交30周年之際,接待了兩批日本神經外科著名教授來華講學,交流了學術觀點,了解了學術新動向。

為醫療集團開展學術講座27人次,54課時;專家門診就珍1125人次;查房68人次;專家手術、病曆討論132例;會診75人次。

與北京紅十字“999”緊急救援中心建立合作關係,“999”在本院設立了急救站。

經民政部整頓社團組織後,本院繼續擔任中國健康教育協會醫院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醫德醫風建設認真貫徹執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分別請衛生部領導、北京律協醫療糾紛專業委員會專家來院授課。進一步完善了《住院及門診病案管理製度》、《住院、出院工作製度》、《關於使用呼吸機過程中預防感染的有關規定》及《關於加強醫務人員在診療工作中使用通訊工具的管理規定》等各項規章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