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市屬院(所、中心、校)衛生工作(九)(1 / 3)

事業概況職工51人,其中科技人員46人,包括研究員(主任醫師)9人,副研究員(副主任醫師)12人,助理研究員(主管技師、主治醫師)15人,實習研究員(住院醫師、技師)10人;行政、科研管理人員2人,科技開發人員3人。

研究工作重點是挖掘基礎科研、應用基礎科研潛能,結合邊緣學科,利用多學科交叉手段拓寬學科範圍,發展學科新分支,鞏固國家級重點學科的學術地位。

科研工作在研課題23項,其中國家級課題4項,部、市級課題8項,局級課題11項。上級主管單位及協作單位共撥科研經費125.7萬元。申報北京市市屬醫院重點學科發展基金,獲市財政局、市衛生局資助基金500萬元,同仁醫院及該所匹配自籌經費500萬元。

申報各級課題34項,截止年底,已批準10項課題基金(中標率29.4%),其中國家級2項,部、市級課題2項,局級課題6項。課題結題4項。

共申報市級科技成果3項,初評全部通過,為市科委三等獎。獲獎金30000元。

醫學教育繼續抓好博士後流動站管理工作,注重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畢業博士2人,碩士3人,博士後3人;招收博士生4人,碩士生7人。在讀博士後4人,博士生9人,碩士生16人。新入選市科技新星1人,目前該所共有市科技新星5人。共派出35人次參加國際、國內耳鼻咽喉科專業學術會議及學習班。

共舉辦科技應用推廣學習班7次,其中國家級6次,市級1次,學員總人數243人次。共接收短期進修人員及短期參觀手術人員60餘人次。

國際交流6月,該所與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舉辦了2002年全國大中城市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邀請了外籍專家10餘人出席並做專題講座。

體製改革與管理不斷引進學科新人才,建立科學、規範化管理製度,加強科研和研究生管理力度。

醫學信息繼續辦好《國外醫學耳鼻咽喉科分冊》、《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和《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全年出版18期雜誌,共178萬字,傳遞國內外本學科專業信息量達2644條,3本雜誌共發行8萬餘冊。

後勤工作辦公室主動為科研工作服務,做好後勤保障工作,努力改善科技人員和研究生辦公環境。新購買電子計算機2台。基本實現信息網絡化、辦公現代化,積極聯係所內網絡寬帶建設,擴大科研人員和醫務人員的信息獲取量。(吳媛媛)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東城區崇內大街後溝胡同17號)

郵編:100005電話:65125617

事業概況職工60人,其中科技人員57人,包括研究員(含相應職稱,下同)16人,副研究員12人,助理研究員19人,實習研究員10人;其他人員3人。

機構設置設有基礎部,應用基礎部,行政部,科技開發部。

醫療工作全年門診31416人次,各項檢查23503人次,手術585人次。繼續開展正常人群的眼病篩查工作,共篩查7000人次。

科研工作在研項目:本年度獲國家自然基金1項,“863”聯合攻關子項目1項,市級課題4項,局級課題9項,橫向聯合課題3項,首都醫科大學基礎與臨床結合課題2項,研究經費68萬餘元。結題5項(市級2項,局級3項)。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發明專利1項,申報成果2項。發表論文51篇,國外發表2篇。提出學術新觀點:鼻側盤沿為標準的青光眼視盤形態評價理論;脈絡膜黑色素瘤的形態及預後判斷;多焦VEP的變異性及對側視野客觀評價的初步研究。

醫學教育舉辦低視力康複培訓班2期,其中1期在西部甘肅舉辦,約40餘人參加。出版科普書籍《老年人眼保健》10萬冊;編輯出版發行《眼科》、《國外醫學眼科分冊》雜誌共計5萬餘冊。

本年度招收博士生2名,碩士生4名,接收博士後1名;畢業博士生1名,碩士生3名,博士後出站3名。

國內、國際交流參加國際會議9人次,參加國內學術會議60餘人次。協助全國防盲指導中心召開工作會議2次,舉辦全國性學術會議1次。

精神文明建設轉變觀念,適應改革;參觀焦莊戶,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組織群眾性娛樂、健身活動,舉辦卡拉OK比賽、登山運動等。(張瓊)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崇文區天壇西裏6號)

郵編:100050電話:67022105

事業概況職工156人,其中科技人員148人,包括研究員(含相應職稱,下同)20人,副研究員18人,助理研究員49人,研究實習員48人,其他13人;行政後勤人員8人。2002年晉升研究員2人,副研究員1人,副主任醫師4人。調入3人,調出2人,出國3人,退休2人。

機構設置設有科研、臨床科室14個,行政科研管理科室3個,掛靠科室4個(全國腦血管病防治研究辦公室,隸屬衛生部,成立於1988年3月,主任王文誌;北京市腦血管病防治指導辦公室,隸屬北京市衛生局,成立於1990年5月,主任高曉蘭,副主任胡長梅;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成立於1986年3月,主任委員王忠誠,副主任委員羅其中、趙繼宗、隻達石,秘書長宋家仁;《中華神經外科雜誌》編輯部,隸屬中華醫學會,成立於1985年2月,總編王忠誠,主任李立)。

醫療工作神經放射做各種檢查64642人次,比上年增加12.19%,創收4041萬餘元。新安裝3.0 TMR正式投入運行。電生理室共檢查和監測病人8343人次,創收254萬餘元。神經病理室常規病理檢查2953例,比上年增加2.28%;術中病理診斷966例;全國疑難病例會診205例,比上年增加27.32%。切片14059餘片。屍檢3例。超微形態室完成電鏡活檢45例,製備切片5941張。神經生物室完成癲癇手術200餘例,隨訪癲癇術後病人(1.5~5年)200餘例,總有效率91%,其中癲癇消失率75%。顱底解剖室完成臨床手術302例,製作標本40例。市腦防辦組織社區健康教育大課堂20次,聽課5000餘人次,發放腦血管病防治宣傳材料11000份;參加大型谘詢活動4人次,免費谘詢高血壓、腦血管病患者500餘人次,測量血壓400餘人次;舉辦腦血管病防治培訓班6期,城近郊區醫療單位190人參加。神經介入治療室手術420例,比上年增加52.17%。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支架置入治療和寬頸動脈瘤的綜合技術治療,已做70餘例,收到較好效果。新開展了椎體成形術,療效滿意。伽瑪刀治療研究中心對技術進行了升級,治療病人700例,複查病人1000餘人次,比2001年增加了107%。與中央電視台《健康之路》欄目合作,製作播出了“認識伽瑪刀”節目。

科研與教學2001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分別是:顱內惡性膠質瘤術後正常反應、殘存及複發的影像學研究(高培毅等);前庭神經雪旺氏細胞瘤(聽神經瘤)顯微外科治療(於春江等);神經外科手術中誘發電位監測的研究(喬慧等);血管痙攣的發生機製及治療基礎和臨床研究(劉佰運等)。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1項,為“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的臨床研究”(戴建平等)。2002年申報市級科技進步獎3項。

王忠誠醫學獎勵基金獲一、二、三等獎6人,鼓勵獎3人。

申報科研項目中標情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介入治療室、細胞室),市自然科學基金1項(神經放射室),中國博士後基金1項(安沂華),局級項目1項(萬虹),共獲資助53萬元。在研課題41項,全部為上級課題。共發表論文87篇,其中國外雜誌2篇,中華牌雜誌37篇,其他論文48篇。撰寫專著7部:《顱腦外科臨床解剖學》,主編王忠誠;《腦室外科手術學》,主編張亞卓;《實用腦血管圖譜》,主編張力偉;《腦電圖與腦電地形圖》,主編譚鬱玲;《中國青年醫學(下冊)》、《重型顱腦損傷救治規範》,參編趙雅度;《神經外科麻醉學》,參編高培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