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交流10月13日,本會與日本國際統合未來醫學會共同舉辦了“首屆中日中西醫結合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國際統合未來醫學—北京大會”,150餘名中(含台灣)日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中、日醫學專家分別就“中醫防治腫瘤的特點與優勢”、“中醫藥抗衰老”、“癌的分化療法”及“過敏性皮膚疾病的中醫治療”等專題進行演講,與會者就相關問題展開研討,會議組織境外學者參觀了北京中醫藥大學藥廠和東直門醫院。
其他學會與21世紀中醫藥網絡教育中心共同開展了“利用網絡計算機開展醫學繼續教育的調查問卷”發放和統計工作,為政府主管部門決策和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依據。
學會積極組織參加了2002年度北京市科協的北京科技周、北京學術月活動,分獲組織獎和組織工作二等獎。(黃毅)北京預防醫學會(東城區和平裏中街16號)
郵編:100013電話:64217983
組織建設根據《北京市科協組織管理條例》和《北京預防醫學會章程》,加強和改善工作作風,樹立為廣大會員服務、為專家服務的思想,走民主辦會、協調發展的道路。堅持正確的辦會方向,始終將首都預防醫學的科技進步和學術水平的提高作為本會的中心任務。通過培訓與交流,提高北京市公共衛生與疾病控製的能力和衛生防疫人員的專業素養,提高首都衛生防病的管理水平,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保障。
根據北京市疾控中心領導辦公會的決議,《衛生毒理》、《國外醫學病毒分冊》和《首都預防醫學》三刊統一由學會管理。《首都預防醫學》雜誌於9月成立了編委會並對雜誌的發展構想進行了研討。《衛生毒理》雜誌年底召開了“雜誌改革與發展研討會”。三刊編務人員共處理稿件392篇,發表236篇,其中專題論著、綜述性論文128篇,衛生管理12篇,其它調研報告及新技術、新方法等96篇。《衛生毒理》雜誌被市科委評為北京市優秀科技期刊。
根據工作需要,勞動衛生與職業病、流行病學、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等專業委員會進行了個別委員的調整和補充。
9月,本會與北京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聯合召開了常務理事會。會議一致推選翟鴻祥副市長和金大鵬局長任本會名譽會長。會議還對離退休或工作變動的9位理事、常務理事、監事進行了調整。
學術活動市衛生局承擔《北京奧運醫療衛生行動規劃》的起草及實施工作。為配合該規劃的科學製定,向全市各科研、教學及有關單位進行征文。現征集包括食品、飲水衛生安全及疾病防治在內的科學家建議、危險因素論證等方麵的論文11篇,建議6條。5月,與市疾控中心聯合召開“奧運衛生防病保障專家座談會”。專家對衛生保障優先介入,依照有關衛生法規對新、改、擴建工程進行預防性衛生審查和評價,優先製定衛生防疫規劃等進行了研討並向市政府提出文字建議。
實驗室國家認可是市疾控中心2002年的重點工作之一。本會發揮實驗醫學衛生檢驗專業委員會作用,組織有關專家及全市的衛生檢驗人員對實驗室國家認可的相關環節及實驗室的規範化、製度化建設等問題在全市實驗醫學衛生檢驗工作會議上進行了深入的研討。
11月,舉辦了北京市大中學校學生餐衛生安全——HACCP係統應用培訓班。來自本市教育係統、衛生監督和疾病控製機構及學生餐供餐企業的有關人員參加了培訓。衛生部法監司、中國CDC的李泰然、陳君石等專家學者做了學術報告。
9月,本會與市疾控中心聯合舉辦了公共衛生新進展高級講習班。衛生部、中國CDC、首都醫科大學及美國加州大學、美國環太平洋環境保護協會等8位專家在培訓班做了演講。
4月,與市疾控中心聯合召開了第三屆優秀論文表彰暨學術年會。市衛生局原局長朱宗涵教授、呂德仁會長、趙濤處長出席會議並對獲獎的56篇論文作者頒獎。本次年會共征集論文520篇。經專家評審,評出一等獎8篇,二等獎15篇,三等獎33篇。
各專業委員會共召開學術年會7場次,學術報告會26場次。7800多人次參加了學術交流和各類學術會議。交流論文320多篇。
全年共轉發全國性的學術會議通知26個。有340多人次參加了全國性的專業會議。中華預防醫學會成功地舉辦了首屆學術年會,包括9名院士在內的近1600人的學術年會在國內還是第一次。市衛生局郭積勇副局長及相關處室的主要領導、市疾控中心的劉澤軍主任等出席。
結合季節性較強的流感、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性肝炎等嚴重威脅首都人民健康的傳染病,與默沙東公司、葛蘭素史克必成公司和有關部門聯合召開了信息發布會、學術研討和專題報告會。
繼續醫學教育本會共實施繼續醫學教育項目16個,有3200多名中、高級人員參加了學習和培訓。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八部委《關於加快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意見》,市衛生局率先提出對全市從事社區衛生服務的預防保健醫師實行崗前培訓和考試製度。2002年本會共舉辦6期社保醫師培訓班。基礎理論培訓632人次,技能操作培訓426人次,同時,組織60多名具有中高級職稱且學風正派的技術骨幹,對取得考試資格的480人進行了四站式技能操作考試。從教學大綱的製定到培訓規範、考試規範的編寫以及實際操作,本市的社保醫師培訓與考試工作均達到了一定的水準,也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
科普工作本會在舉辦“2002年北京市流感防治信息交流會”、“肝炎防治國際學術報告會”等活動中,注重與中央、地方等新聞界朋友合作,將疾病預防與控製的最新信息告之公眾。一年來共被中央級報刊選用信息6條,地方級13條。
本會針對城鎮多發的慢性疾病人群,開展了健康管理工程。以專家講授科普知識,企業事業單位參與的形式,向社區免費發放各類宣傳材料12萬多份。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專業委員會還開展了科技下鄉活動,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歡迎。消毒與病媒生物專業委員會與市愛衛會合作,編印了近3萬字的《消毒殺蟲、滅鼠》宣傳手冊。
在2002年北京科技周期間,以“科技走進生活”為主題,除組織了兩場科普報告會外,還與市疾控中心聯合組織環境、食品、學校衛生、慢病防治等方麵的近20名專家,參加了在朝陽公園的預防保健知識現場谘詢活動。職業衛生專家參加了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頒布谘詢活動。
在學術月當中,按計劃舉辦了兩場學術研討會,3場學術報告會,向市科協送展的出版物有《新發傳染病的預防與控製》、《中日韓勞動衛生學術報告論文彙編》等5種。
“三刊”按計劃正常出版;《新發傳染病的預防與控製》一書公開出版發行;出版《北京預防醫學通訊》3期;科普讀物兩個版本;編印《論文集》兩期。因此,在市科協第六屆代表大會上本會獲得市級優秀學會稱號。此外,本會還獲得2002年北京科技周優秀組織獎杯一座;在市科協“北京科技月”中獲得優秀組織二等獎。(裴紹民)北京防癆協會(西城區新街口東光胡同5號)
郵編:100035電話:62252394
組織建設按照會章規定每三年換屆一次,本會第六屆理事會已屆滿,於3月14日召開第六屆第四次常務理事會,討論和審議換屆工作安排。於6月21日召開了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會議審議通過了第六屆理事會的工作報告、關於章程修改的報告,及對第七屆理事會產生過程和資格審查進行報告,並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產生了第七屆理事會。為方便協會更好地開展工作,新一屆理事會由25人組成,其中高級職稱18人,占72%;中級職稱6人,占24%;無職稱1人,占4%。根據上屆理事會意見,決定本屆理事名額擴大,從上屆的19名增至25名。本屆理事會原理事有13名,占52%;新理事12名,占48%,符合北京市科協所屬學會組織管理辦法,更換率不少於1/3,平均年齡為47.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