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人雲:“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這正說明了語言的力量。
的確,當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一個人是否有能力以及這種能力是否能發揮出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取決於他說話的技巧高明與否。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體力與智力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體力再也不像在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年代裏那樣重要了。相反,表現人類智慧的語言越來越成為衡量人們在社會中地位和作用的準繩。
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需要人們進行廣泛的交流與溝通。當然,對於每一個正常的人來說,口語是使用最普遍的交際工具,在這一點上,我們別無選擇。其他交際工具,諸如手勢、表情、身體動作、旗語或紙筆,乃至最新的電子傳真機都無法取代最普遍、最傳神、最豐富的口頭語言。好像我們生來有口、有頭腦,多半就是為了用來說話和思考的。無論科學技術怎樣發展和進步,如果有一天人們全都緘口不言,世界將會怎麼樣呢?那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讓我們計算一下,每天早晨醒來直到夜裏酣然入夢,有多少事情是需要依靠說話的幫助才能完成的。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一方麵是語言交流的作用日益重要,另一方麵由於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更多地通過網絡進行聯係,許多人的語言能力在不斷退化。
開放的社會需要人際之間更多、更廣泛的交流,需要準確、機敏的話語來溝通情感、交流思想、開辟途徑。那種認為說話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沒有什麼特別學問的看法,實在很無知和可笑。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的清晰程度有著相當直接的關係。混亂、粗俗的談吐,其根源在於思想雜亂無章。改進談吐使之清晰有條理,是促進和提高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許多人拙於言辭,不是失去了朋友,就是耽誤了生意。但遺憾的是,他們自己卻往往沒有發現這一點,這可能是他們忽略了說話重要性的緣故吧!
本書分別就有效的說話方式、不間斷地談話、聆聽、雙向溝通及提高水平的途徑等方麵,討論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談話藝術、商業應酬以及待人處世的說話技巧。其宗旨不在於單純闡述原理,而是擷取大量日常生活中有趣的“語言現象”進行分析,介紹簡便易行的改進技巧。相信讀者看過此書後,定會受益匪淺。不論你從事何種行業,學習說話的技藝,將有助於你步入成功之路。
編譯者
2003年6月
“觀棋不語真君子,起手不悔大丈夫”。談話亦同下棋,局麵千變萬化。如何與對方交談,便要靠技巧而隨機應變,沒有這種技能及經驗,就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把握人際關係第一步——學會語言的技能。
一、語言的作用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能得心應手地用好這個工具才能走向成功人生。
要達到成功的目的,或者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須具備工具並熟練地使用好工具。文人的筆,戰士的槍,工人的扳手、鉗子,農民的鋤、鐮,都是他們各自達到目的工具。
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每一行的狀元都是能善用本行當工具的人。能運用好語言這個必不可少的工具的人,才能左右逢源,甚至出人頭地。
一句巧妙的言語,有時其能起到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據有關資料記載:
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1809~1865年)在他求學期間,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有一次考試,老師問他:“你願意答一道難題,還是做兩道容易的題目?”林肯很有把握地說。
“答一道難題吧。”
老師說:那你就回答:“雞蛋是怎麼來的?”
林肯脫口答道:“雞生的。”
老師再說:“那雞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老師,這已經是第二道題了。”林肯立即質問。
老師說:“這樣簡單的回答,豈不就解決了複雜困難的問題嗎?”這時林肯就鴉雀無聲了。
老師接著說:“讓我們看看自己的手,手因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如拿筷子吃東西、推車子、吵架大打出手、和人交際握個手及洗臉洗衣等各有其‘架勢’”。
說話也是如此,說出來的話因目的不同而也有它不同的含義。如能希望對方明白你的意思、領會你的心願。這些通稱為“語言的作用”。不講究“語言功能”,即無法說出有效之語,就達不到共識,起不了溝通的效果。或許我們都有過這種經驗:明明心存好意,想說句好話讓對方高興,卻弄巧成拙,讓對方生氣。真正檢討起來,多半是因自己不會察言觀色,缺乏縝密思考、隨時脫口而出所致。
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語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思想的交流、心靈的溝通都得依賴於語言,往往一句得體的話或一次即興的幽默會改變你一生的命運。
每當看到人們坐火車時,心裏就忖度著:人真是奇怪的動物,怎不積極地努力與人交好?尤其是坐慢車的時候,麵對麵坐著,各人拉長著臉,仿佛彼此笑一下就會倒黴透頂似的,始終板著臉隻顧打發旅程。用餐時,買便飯的人即悄悄掀開蓋子,戰戰兢兢地吃著,自備點心的人則小心翼翼將它塞進嘴裏。彼此間猜著對方吃些什麼,另外,看到不順眼的人,臉上的表情就變成:“他怎麼不早點下車?”“他為什麼老坐在那裏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