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這種心裏表情,何謂產生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往往有許多人抱怨:“坐火車真無聊!”尤其在火車晚點之際,簡直要發誓今生今世與火車絕緣了。當他正在悠悠行路時,會覺得煩悶,多半是自己漠不開心所致。
曾經出現過這樣的一事件:有一位名人,出國考察,到歐洲轉了一圈,當看到外國人如何建立人際關係時,他覺得極為高明。他順便問一問:
“請問這個座位有人嗎?”
“您是第一次來這裏吧?恐怕會寂寞吧?瞧!對麵那個高塔就是有名的巴黎鐵塔。”
“抽根煙如何?這是敝國的上等煙。”
“要不要吃一半蘋果?這裏的蘋果實在是好吃。”
他們會很自然地找人搭訕,告別時,一定會說:
“有空一定要到我家來玩喔!”
這種親切的關係,與我們東方人的板著麵孔,不正是強烈的對比嗎?這種對比真是天壤之別。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前來請教說話方法的人,曾這樣如是說:
“說老實話,我常因生意上的緣故,經常在北京、上海奔波,每回坐在車裏,對麵的人不言不語,像是對誰生悶氣似的。這時候我在想,找兩三個人一道聊天不是很好嗎?可是從來就沒有人主動找我搭訕,真太遺憾啊。”
自從學了說話方法以後,知道語言的作用,就與別人建立人際關係,關鍵就是在於自己,而並不是在於別人,於是我開始找人攀談,結果出乎我的意料,至今已在火車上交到不少朋友。
說白了,這就是語言的作用所取得成功的結果。
二、人際關係的第一步
寒暄是人際關係的第一步,不善於寒暄的人或不喜歡打招呼的人,就無法有良好的開端。平時常聽到這樣寒暄:
“啊!今天天氣真好。”
“是啊!青藍的天空與白雲,真是美呀!”
話題不就扯開了嗎?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還可以這樣說:
“你今天穿得真漂亮!”
對方就脫口而出:“哦!真的嗎?謝謝你的誇獎。”這樣就把交際局麵打開了。
但有個別人,有時不太注意寒暄;有時與人相約,對方遲到了,便一張口就變得不饒人地說:
“為什麼這麼晚才來?難道你連表都不會看嗎?”
這樣說話的人,隻會徒然使人反感。因此,打開人際關係的第一步,在寒暄用語時,必須要謹慎出口。
在保守的東方,許多人無能做到有意義的寒暄,即使平時兩人碰麵時說些寒暄話,亦隻不過是出於平常禮貌而已。因此不論在什麼場合碰到什麼人,使用寒暄用語,是打開人際關係的第一步。其實人都有自己的嗜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如果光以“客套”來寒暄,縱使廣闊交友亦無法更進一步深交。但寒暄這種用語是避免不了的。
學生放學回家,長輩下班回來,每個人嘴裏也會對屋內的人喊道:“我回來了!”與其說這是寒暄,不如說是暗示,在招呼家人自己回到家了,家裏人必回敬一句:“回來了呀!”或“來吃點東西吧!”這種吃,感覺很親切,但算不上正式的寒暄。
到商店去購物,店員卻說:“歡迎光臨”或“請進來看看”,這意味著“我知道客人來了”。並不代表拉近彼此關係的意思。就如同動物互相碰麵,也會傳達相通的信息,並無其他任何進一步的溝通。
要用何種寒暄語,方稱為代表親切呢?
應從對方喜歡的事物著手,就比較容易引入話題。常言道:“東家長,西家短”是比喻一般婦女閑得無聊串門子說法。雖緊張忙碌的生活,顧不著芝麻小事,但觀察細致的本能卻可令人在交際上成功一半。若觸及到對方愛聽的話題,即表示關心其人,人覺得有被關懷的欲望。在別人的眼裏你這種做法,大大地促使人際關係邁進一大步。
假如你到藥房買藥,老板招呼說:“請進!歡迎歡迎。”你一定不會以為他在拉近彼此關係,自然不會有熱情的感覺。可是他若如此問候:
“啊!歡迎歡迎!前兩天買的感冒藥,吃了效果如何?”
“喔!已經好了啊!”
“您身體底子打得真好!”
這樣也許會引起親切惑,確定他是在與你寒暄。如此周轉語氣,氣氛就大大有別了!
千篇一律的“早安”,“午安”、“晚安”等客套語,毫無效果,因此在打招呼之前可先計劃一下,例如:
“嗨!今天你好像特別開心,什麼事使你那麼高興啊?”
“李小姐早啊!新燙了頭發啦?好漂亮!那波浪式卷得很棒,在哪家發廊燙的呢?”
“唷!張小姐今天穿的毛衣好別致,那典雅的花色真般配。”
若對男士說:
“先生您領帶真雅致,您對穿著挺有講究的!”
如此寒暄方式,多麼令人滿意,高興極了。不顯得生疏的招呼,同時,又體現了互相關注的情味。
有一家小孩,在小時候非常調皮,每當有客商談論事情,這小孩無理取鬧,讓客商無法可語,他隻好說:“好哇!好活潑的小寶寶。”僅僅一句客套話,就把這商談的事情打發了。這句話有多少的口秀啊。結果這客商就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