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麵子”這個東西,主要是在你和他人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得的,而且重要的還包括人品、人格這個因素。出生“顯赫的名門家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個人的“麵子”,然而這是“非本質性”的,如果這類人為所欲為,天生的一付敗家子樣,那麼,沒有多久,他就會很快地變成一個“沒有麵子的人”。相反的,一個普通的人,依靠他刻苦學習和不懈地的努力,不斷地發揮他的聰明才智,不斷地取得驚人的成就,那麼,他人“麵子”就會越來越大,人們也會越來越給他“麵子”。
第四,“麵子”這個東西,實際上是一種主觀的認知、主觀的自我感覺。它包括兩種:一種是自我評價或自我感覺;另一種是他人(社會)對他的評價或自我感覺。一般來說,這兩種評價或感覺是不太一樣的。有的人自我評價高、自我感覺良好,總認為自己“有麵子”、“有臉麵”,人家會給他“麵子”,因此經常做出令他人為難的行為,也常常會使自己落入難堪、窘迫的境地。相反的,有的人成就很突出、社會地位也高,然而卻為人謙恭,做事謹慎,不輕易動用自己的社會地位來為自己謀利,一般來說這類人的“麵子”就很大,人們倒是會很給其“麵子”的。
第五,為什麼人們尤為“愛麵子”、“講麵子”呢?
因為“有麵子的人”可以獲得他人的喜歡、尊敬、信任、友誼,成為結交朋友、吸引他人的一種資源,成為滿足人們的自尊需要、交際需要的重要手段;可以獲得他人的讚揚、羨慕、敬重等,以此滿足自己的榮譽感,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理;可以說話有人聽,行為有人仿,他們擁有對他人的更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可充分滿足自己對權的需要、對他人的支配欲望;可以給自己更大的信心、尊嚴,因而成為自己進一步行動的重要驅動力……由於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就會促使一些人不顧一切地去“講麵子”、“愛麵子”,可以說它幾乎成了一些人們的一種“本能”,一種比較“原始”的心理需求及其行為的“原動力”。
那麼,究竟是哪些類型的人會過分地去追逐“麵子”呢?至會達到“死要麵子活受罪”的程度呢?
第一,虛榮心越是強烈的人越是要“麵子”。
所謂虛榮,指的是虛假的榮耀,表麵上的榮譽。譬如,有的人,在老人活著的時候從不關心老人盡自己的孝心,甚至扔在一邊不照顧,然而老人一死,卻大肆鋪張講排場,大搞豪華的葬禮。顯然,這並不是對死者的孝心,而是為了做給他人看的,以此表明自己對老人是如何如何的“孝”,即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榮譽而大搞豪華的葬禮的。因此,虛榮,本是一種無聊的騙人術,然而有許多人卻一個勁兒地追求它。究其實質,就是為了一種“麵子”:即使是假的,也要打扮、裝飾自己一下。因此,虛榮心越強烈的人也就越要“麵子”。
第二,成就欲越是強烈的人越是要“麵子”。
成就欲,指的是人們想完成重要的工作,作出傑出成績的動機。一個人成就欲是否強烈,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完成工作的決心,因此持有強烈的成就欲望,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當個人意識到自己所掌握的“資源”(如知識水平、能力以及社會關係等)不足以使他完成自己設想的目標時,從而使他感覺到有可能失去他人較高的評價、承認和讚揚時,他就會變得“矯揉造作”,總想以其他的方式“彌補”自我資源的不足,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虛假的“麵子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