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無舵之船,原地打轉(1 / 2)

人生海洋中,大部分的船是無舵船。他們漫無目的地漂泊,任風浪擺布,隨海潮漂流,最終隻能擱淺。隻有小部分的人,有明確方向和最佳航線,又學習了航海技術,到達夢想的彼岸。

愛迪生是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他的全部發明多得叫人簡直難以相信。1928年,美國國會頒發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估計他的發明對人類的貢獻約值56億美元。這些發明對我們今天的價值實在太大了,幾乎是無法估計。

愛迪生受過的全部學校教育總共隻有三個月的時間,在校期間,他的老師曾說他是一個隻會做白日夢的少年,斷言他的一生絕不會有什麼成就。

然而——愛迪生終於成功了,他的秘密在哪裏?

其中之一是,他具有設定目標的能力和追求目標的熱情。一旦設定一個目標之後,他便使自己的生活去配合那個目標,使它成為他的生命。因此,他把生命獻給自己心中的目標,並從目標獲得生命,直到——假如可以搬弄文字來形容的話——“空氣中發出了電的火花”。

他竭盡全力去閱讀跟他的計劃有關的書——讀了一本又一本,讀完了再買。

等他讀夠了書,使他的知識足以從事實驗之後,他才在他的實驗室開始工作。接著他不分晝夜地工作,往往在清晨8點鍾進入實驗室,不到次日淩晨兩三點鍾不肯罷手。他的注意力總是十分敏銳準確,連一個動作也不會浪費。他從事過數以百計的各種實驗工作,選取和拋棄實驗模型,忍受不可避免的失敗,但他仍矢誌不渝地勇往直前,不達目標絕不罷休。

愛迪生有明確的目標,並且是經過審慎的選擇。他對自己的目標十分專注並傾以全部熱情,加上豐富的想像和智慧,使他變成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

維克多·弗蘭克爾用事實最貼切地說明了“人不能沒有目標地活著”的道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越南行醫的精神醫科專家弗蘭克爾不幸被俘,後來被投入了納粹集中營。三年中他所經曆的極其可怕的集中營生活,使他悟出了一個道理——人是為尋求意義而活著。他與他的夥伴們被剝奪了一切——家庭、職業、財產、衣服、健康甚至人格。他不斷地觀察著喪失了一切的人們,同時思索著“人活著的目的”這個“老生常談”的最透徹的意義。他曾幾次險遭毒氣和其他慘殺,然而他仍然不懈地客觀地觀察著、研究著集中營的看守與囚徒雙方的行為。據此他著寫《夜與霧》一書。

可以說,弗蘭克爾極其真實、有力、生動的論據和論點,對於世界上一切研究人的行為的權威學者來說,都是極有價值的。他的理論是在長期的客觀觀察中產生的,他觀察的對象是那些每日每時都可能麵臨死亡,即所謂失去生活的人們。在親身體驗的囚徒生活中,他還發覺了弗洛伊德的錯誤,並且反駁了他。

弗洛伊德說:“人隻有在健康的時候,態度和行為才幹差萬別。而當人們爭奪食物的時候,他們就露出了動物的本能,所以行為變得幾乎無以區別。”而弗蘭克爾卻說:“在集中營中我所見到的人,卻完全與之相反。雖然所有的囚徒被拋入完全相伺的環境中,有的人卻消沉頹廢下去,有的人如同聖人一般越站越高。”他還從實際中悟到,“當一個人確信自己存在的價值時,什麼樣的饑餓和拷打都能忍受。”而那些沒有目的活著的人,都早早地毫無抵抗地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