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因為逆風而飛得更高。
——英國民諺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意思是說如果上天要把治理天下的大任交給一個人的話,一定先要使他的精神、肉體經受磨難;隻有這樣,才能增長他的智慧和才幹。這段話不僅成為儒家的經典言論,也成為人在逆境中激勵自己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值得注意的曆史事實是,凡是有作為的人沒有不是經過了一番艱難曲折的磨煉的,所不同的是,他們經受磨難的方式不同罷了。
看看那些在逆境中成功的典範,他們憑的是什麼?看透了其中的玄機之後,相信處於逆境中的你,一定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南非,人們總愛親熱地稱呼曼德拉為“馬蒂巴(Madiba)”,當地語就是“老爹”的意思,這反映了平民與領袖間一種難得的親近加崇敬的關係。確實,曼德拉是一位非常平民化的領袖人物。他任總統時甚至把來訪的外國元首介紹給他的花工或是廚師,弄得有些外國領導人很是尷尬。這位非常普通而親切的總統,在南非可是當之無愧的“新南非之父”。他的一生都以其超群的能力為爭取自由平等,而不懈的努力鬥爭著。
有人說,在當今的國家元首中,沒有一個人能夠像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那樣榮耀。的確,這個有著傳奇經曆的黑人領袖,一生中獲獎無數,尤其是諾貝爾和平獎,更使他蜚聲全球而顯得無上光榮。
1918年7月18日,南非特蘭斯凱省烏姆塔塔的一個滕布族酋長家添了個男孩,這個男孩子就是納爾遜·羅利哈拉哈拉·曼德拉。
滕布人居住在群山環抱的山坡上,他們的村落裏有一座座粉刷雪白的茅屋,四周種滿了金合歡樹,村子的外麵是一塊塊玉米地,曼德拉就是在這個和平、寧靜的山穀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到了讀書的年齡,曼德拉進了當地一所白人傳教士開辦的教會學校,從教會學校畢業後,曼德拉考入南非唯一招收黑人學生的黑爾堡大學。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曼德拉卻越來越陷入一種心靈的迷茫之中,300多年的種族隔離,使生活在南部非洲的這個三麵環海的國家的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備受歧視和壓迫。於是他開始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反對白人種族主義統治的學生運動中。不久,雖然他讀書非常用功,但學校還是因他參加學生運動將他除名。這時候部落的長老建議他回去繼承酋長的職務,但曼德拉拒絕了,他已下定決心要獻身南非人民的解放事業。
1941年,這個身材魁偉的黑人酋長的兒子,從他世代居住的山穀,來到了南非第一工業大城市——約翰內斯堡。並在那兒加入了維護非洲人利益的組織——非洲人國民大會(簡稱“非國大”),不久他就成了非國大的領導成員之一。從此開始了他職業革命家的生涯;
1952年南非當局頒布歧視性質的“人口登記法”。為了抵製這個法令,曼德拉發動了“蔑視運動”;號召黑人罷工罷市,示威的黑人群眾成群結隊地湧進專供白人使用的公共場所。這是南非有史以來第一次有組織的反對種族主義的群眾運動,它的浩大聲勢使白人當局驚恐萬分。於是政府下令禁止曼德拉參加政治活動,但非國大卻因曼德拉成功領導“蔑視運動”,而選舉他為這個組織的副主席。
1958年曼德拉因參加政治運動被關押,從監獄中保釋出來後,他利用僅有的四天假期和溫妮結婚,婚禮先在女方家中舉行,按照當地的傳統,另一半的婚禮應在男方家裏舉行。但因為時間不允許,另一半婚禮沒有舉行,曼德拉不得不告別妻子回到獄中。為此溫妮一直珍藏著那半塊婚禮蛋糕,她等待著與曼德拉相聚的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