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困境是值得感謝的(1 / 1)

一個人如果從小就生在一個“溫室”的環境中,不經受風雨的磨煉,很難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才。一個青年在參加工作以後事事都很順利,從來沒有遇到什麼大的困難,他的成長就會較慢,一遇到風浪襲擊就會不知所措,以致遭到失敗。

所以說,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切順遂如意,一點風雨也不存在的,不一定朗事。這可能預示著他的進步和發展已處在停頓不前的境地。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在舒舒服服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消磨著時光,而終於一事無成,耗盡終生。相反,那些有作為、發展提高很快的人都是些不甘寂寞、勇於在風雨中鍛煉的人。他們投身到困難重重、甚至吃不飽穿不暖的境地,在與風雨搏鬥中得到成長。所以有人說“困難是最佳的教科書與老師”。

“好事多磨”,“不受磨難不成佛”,這最通俗的大實話,說透了深刻的道理,滲透了人生成功的真諦。大凡偉大的事業都是在艱巨的磨難中完成的。一個人生活太優裕,道路太順暢,未經磨難,未經人生路上的摸爬滾打,一旦遭到坎坷和挫折,往往會一籌莫展,駐足不前,甚至長期地沉落在苦伺之中。

有一個人,原在一個效益比較好的單位任職。終於有一天,市場經濟的大潮將他所在單位這艘大船撞翻,他本人也被拋在岸上“曬”了起來。他父親的一位朋友卻恭喜他說:“你遇到了挫折,這真是有幸,因為你還年輕。”一位大學畢業生,因未找到工作麵自殺,而準備錄用他的公司聞知則慶幸:“幸好我們沒有錄用他,因為他經不起打擊。”。

恰如溫室裏的花朵一般,未曾經風雨見世麵,未曾形成你的獨立自主的能力,也沒有任何承受折磨的心理準備和經驗積累。

而一個曆盡滄桑、飽經風霜的人則不同,他是在磨難和挫折裏長大和成熟起來的,他已經具備了應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駕馭生活的能力,麵對人生事業中的大小磨難,他無所畏懼,勇往直前,憑著堅強不屈的意誌,戰勝挫折,取得了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菜根譚》中說:“橫逆困究,是鍛煉豪傑的一副爐錘,能受其鍛煉者則身心交益;不受鍛煉者則身心交損。”這說明,人們駕馭生活的技巧和主宰生活的能力,是從現實生活中磨礪出來的。

和世間任何事件一樣,困境也具有兩重性。一方麵它是障礙,要排除它必須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另一方麵它又是一種肥料,在解決它的過程中能夠使人更好地鍛煉提高。我國古人對此早就有所認識,所以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說法。

《人人都能成功》的作者拿破侖·希爾很喜歡講一個有關他祖父的故事。他的祖父過去是北卡羅來納州的馬車製造師傅。這位老人在清理耕種的土地時,總會在田地的中央留下幾株橡樹,他們不像森林中其他的樹一樣有良好的庇蔭及養分。而他的祖父就用這些樹製造馬車的車輪。正因為這些田野中的橡樹要在強風烈日下百般掙紮,才能對抗大自然狂風暴雨的考驗,成長茁壯,所以它們才足以承受最沉重的負荷。

困境同樣可以強化人們的意誌。大多數的人們希望一生平坦順利,然而,未經困境考驗,往往會庸庸碌碌過一生。

超越會使生活餘味悠長

美國猶他州的艾特·博格曾是一位體育健將,有著遠大前程。但是,在他20歲那年的聖誕之夜,因為在去未婚妻家路上遭遇一場車禍而全身癱瘓,隻有了%的身體可以工作。醫生告訴他,他不能再駕車了,餘生得完全依靠他人喂食、穿衣和行走,而且最好也不要提結婚的事了。

他感到世界黑暗,既擔心又害怕。但是,他的母親給予了及時的鼓勵和幫助,說:“艾特,當困苦姍姍而來時,超越它會使生活更餘味悠長。”母親的話使那間黑暗恐怖的病房被希望和熱誠的光芒所充滿。

他不再隻盯著沒有知覺的四肢,而是開始考慮現在他可以做什麼。

他首先學會了在新的條件下駕車,自理自己的生活,他又可以到想到的地方幹想幹的事了。在這個過程中,奇跡發生了:又能重新活動右臂了。遭車禍一年半後,他仍然和她美麗的未婚妻結了婚。之後的1992年,他的妻子黛麗絲當選猶他州小姐,又參評美國小姐獲季軍。他們還有了一雙兒女,女兒瑞納和兒子亞瑟。生活的歡樂也不斷鼓舞著他向一個又一個人生課題挑戰。他學會了獨臂遊泳、潛水,甚至成為第一個參加滑翔跳傘的四肢癱瘓者。

1994年美國的《成功》雜誌推舉他為該年度最偉大的身殘誌堅者。回顧一切,他說:“為什麼我能成就以上種種?因為多年來我一直銘記母親的話語,而不是聽信周圍人等(包括醫學專家)的喪氣之辭。我深知我的境遇並不意味著可以輕易放棄夢想。我的心頭再次燃起希望之火……因為當困苦姍姍而來之時,超越它們會更餘味悠長。”

第二章 容易步入困局的十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