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猜到了那老人家就是居主變的,但這故事裏包含著幾個人生道理,一是年輕人走完左邊的路和右邊的路之後,都失敗了,無疑應是中間那條路通向山頂,他連這都不明白,要去問老人家,經老人家一點才明白過來,說明人經過失敗後,受情緒影響(比如憤怒),連很簡單的問題,隻要一轉變思緒就很容易想出的問題卻被自己弄糊塗了;二是隻有走過左邊和右邊的路走之後,才知道這兩條路都不通山頂,說明凡事要自己親身去經曆才知道可行不可行;三是,年輕人在走過右邊和左邊的路之後,知道走不通他就不會再第二次走那兩條路了,說明人不會輕易犯同樣的錯誤,他已經向正確的方向邁進了一步。
你想到了幾點呢?不管你想到幾點,至少你明白了錯了之後你不會再犯同樣的錯,這就是失敗的好處!
別因為失敗傷心,也不要為錯誤負疚。你希望成功,但事與願違,這並非罪過;如果明知故犯,就罪無可赦了!明知錯還去做,如果不是愚蠢,便是跟正義開玩笑,是不道德的行為。不僅是不值得鼓勵,而且應該受到適當的警戒。心理學家認為故意犯錯誤的人,負疚多於滿足。
然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隻要不是存心做錯,偶爾犯錯事,是可以原諒,也不必受良心譴責的。無心之過,不但不會受到懲罰,還可以從過錯中獲得教訓,從犯錯的經驗中,變得聰明起來!
明代紹興名人徐渭有一副對聯:“讀不如行,試廢讀,將何以行;蹶方長智,然屢蹶,詎雲能智。”這副對聯,科學地闡述了理論與實踐、失誤與經驗的辯證關係。上聯是說實踐出真知,理論指導行動。下聯“蹶方長智”,蹶是指摔倒,不能摔倒後一蹶不振,而應“吃一塹,長一智”。有人認為“吃一塹”與“長一智”之間存在必然性,那就錯了。不是說吃一塹就一定能長一智,而是吃一塹有可能長一智。這種可能性要轉變為必然性,必須要有一個條件,那就是要從失誤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這樣才能長智。如果錯後不思量,那麼同樣的錯誤還會不斷重複出現。這就是“然屢蹶,詎雲能智”的精辟之處。
一個人遭受一次挫折或失敗,就該接受一次教訓,增長一分才智,這就是成語“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之所在。
從前,有個農夫牽了一隻山羊,騎著一頭驢進城去趕集。
有三個騙子知道了,想去騙他。
第一個騙子趁農夫騎在驢背上打瞌睡之際,把山羊脖子上的鈴鐺解下來係在驢尾巴上,把山羊牽走了。
不久,農夫偶一回頭,發現山羊不見了,急忙尋找。這時第二個騙子走過來,熱心地問他找什麼。
農夫說山羊被人偷走了,問他看見沒有。騙子隨便一指,說看見一個人牽著一隻山羊從林子中剛走過去,準是那個人,快去追吧!
農夫急著去追山羊,把驢子交給這位“好心人”看管。等他兩手空空地回來時,驢子與“好心人”自然都沒了蹤影。
農夫傷心極了,一邊走一邊哭。當他來到一個水池邊時,卻發現一個人也坐在水池邊,哭得比他還傷心。農夫挺奇怪:還有比我更倒黴的人嗎?就問那個人哭什麼,那人告訴農夫,他帶著兩袋金幣去城裏買東西,在水邊歇歇腳、洗把臉,卻不小心把袋子掉水裏了。農夫說,那你趕快下去撈呀!那人說自己不會遊泳,如果農夫給他撈上來,願意送給他20個金幣。
農夫一聽喜出望外,心想:這下子可好了,羊和驢子雖然丟了,可將到手20個金幣,損失全補回來還有富裕啊!他連忙脫光衣服跳下水撈起來。當他空著手從水裏爬上來時,幹糧也不見了,僅剩下的一點錢還在衣服口袋裏裝著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農夫沒出事時麻痹大意,出現意外後驚惶失措而造成損失,造成損失後又急於彌補因此又釀成大錯,三個騙子正是抓住農夫的性格弱點,輕而易舉地全部得手。
應該說,人們在工作、生活中遭受類似的挫折和失敗是難以完全避免的,雖然“吃塹”終歸不是什麼好事情,但如果吃了塹,也不長智,就是愚蠢至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