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突破困局需要自省(1 / 2)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每一個身處困局中的人,都應該在腦海中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困局之所以纏上了自己,大部分的根源在於自己。比如說做生意遭了騙,根源在於自己的輕信;比如考研失利,根源在於自己學業不夠精進……治病要找到病源方能對症下藥,突破困局也需要通過自省找到導致困局的根源,方能找到突破的途徑。

自省也就是指自我反省,通過自我反省,人可以了解、認識自己的思想、意識、情緒與態度。一個人如果不懂自省,他就看不見自己的問題,更不會有自救的願望。

從來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從來不犯過去曾犯過的錯誤的人也是不多見的。暫且不論是不是重複過去曾犯過的錯誤,就是這種經常反省的精神也是十分可貴的。

宋朝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河豚魚說》,說的是河裏的一條豚魚,遊到一座橋下,撞到橋柱上。它不責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打算繞過橋柱遊過去,反而生起氣來,惱怒橋柱撞了它。它氣得張開兩鰓,脹起肚子,漂浮在水麵,很長時間一動不動。後來,一隻老鷹發現了它,一把抓起了它,轉眼間,這條河豚就成了老鷹的美餐。

這條河豚,自己不小心撞上了橋柱子,卻不知道反省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反而惱怒別人,一錯再錯,結果丟了自己的性命,實在是自尋死路。

那以,人應該從什麼地方反省自己呢?

孔子的弟子曾子關於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論述:“吾一日而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告訴我們,每天要三省,從三個方麵去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一是反省謀事情況,即對自己所承擔的工作是否忠於職守;

二是反省自己與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諾言;

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學到的知識身體力行。

總之,要通過自省從思想意識、情感態度、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麵去深刻認識自己、剖析自己。

自省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和機緣,它在任何人身上都會發生大效用:因為自省所帶來的不隻是智慧,更是夜以繼日的精進態度和前所未有的幹勁,有了自省,才能自己解剖自己,把身上的灰塵抖落在地,還一個幹淨、清潔的自我。

有了自省,就有了人生的柵欄。既不會被迷霧誘惑,也不會被香風薰倒。

有了自省,才能去偽存真,化塹為智,並不斷使自己思想升華,情操淨化。

有了自省,我們才會自醒,繼而自立與自強!

朋友們,學會自省吧!它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指路明燈!

吃一塹,長一智

吃一塹,長一智。一敗再敗從中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的人,又怎能不智慧過人呢?難怪許多成功的人士都曾經受過成百次上千次的失敗,他們利用失敗教育自己,結果成為舉世聞名的聰明人!

在中國有許多古語都包含了這個道理,如老馬識途,正因為老馬走過無數的路,經過無數的坎坷,它才能在每次坎坷之上留下心底的記號,下一次再在此經過,它便可以一躍而過!

古代有一個故事,在一片深山老林裏,有一座“神仙居”位於山頂。一天,有一個年輕人從很遠的地方來求見“神仙居”居主,想拜他為師,修得正果。年輕人進了深山老林,走啊走,走了很久。他犯難了,路的前方有三條岔路通向不同的地方。年輕人不知道哪一條山路通向山頂。忽然,年輕人看見路旁邊一個老人在睡覺,於是他走上前去,叫醒老人家,詢問通向山頂的路。老人睡眼朦朧嘟噥了一句“左邊”又睡過去了。年輕人便從左邊那條小路往山頂走去。走了很久,路的前方突然消失在一片樹林中,年輕人隻好原路返回。回到三岔路口,那老人家還在睡覺。年輕人又上前問路。老人家舒舒服服地伸了個懶腰,說:“左邊。”就又不理他了。年輕人正要詳問,見老人家扭過頭去不理他了。轉念一想,也許老人家是從下山角度來講的“左邊”。於是,他又揀了右邊那條路往山上走去。走啊走,走了很久,眼前的路又漸漸消失了,隻有一片樹林。年輕人隻好原路折回,回到三岔路口,見老人家又睡過去了,不由氣湧上來。他上前推了推老人家,把他叫醒,便問道:“老人家你一把年紀了何苦來欺我,左邊的路我走了,右邊的路我也走了,都不能通向山頂,到底哪條路可以去山頂?”老人家笑眯眯地回答:“左邊的路不通,右邊的路不通,那你說哪條路通呢?這麼簡單的問題還用問嗎?”年輕人這時才明白過來,應該走中間那條路。但他總想不明白老人家為什麼總說“左邊”,帶著一肚子的疑惑,年輕人來到了“神仙居”。他虔誠地跪下磕頭,居主笑眯眯地看著他,那神態仿佛山下三岔路口那老人家,年輕人使勁揉了揉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