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一生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經曆並克服了大困難。能吃多大苦,就能享多大福。
斯巴昆說:“許多人一生之所以偉大,那是來自他們所經曆的大困難。”精良的斧頭、鋒利的斧刃是從爐火的鍛煉與磨削中得來的。很多人,具備“大有作為”的才質,但是,由於一生中沒有同“困境”搏鬥的機會,沒有充分的“挫折”磨煉,不足以刺激起其內在的潛能,而終生默默無聞。
困境不全是我們的仇敵,有時也會是恩人。逆境可以鍛煉我們“克服困難”的種種能力。自然界的大樹,不同暴風驟雨搏鬥過千百回,樹幹不會長得結實。人不遭遇種種逆境,他的人格;本領,也不會成熟。一切磨難、憂苦與悲哀,都是足以助長我們、鍛煉我們的“增塑劑”。
在某次戰役的一次戰鬥中,一顆炮彈把戰區中的一座美麗的街心花園炸毀了。但在那被炮火所炸開的泥縫中,卻忽然發現一股泉水在噴射。從此以後,這兒就成了一個永久不息的噴泉。困境與苦難,能將我們的心靈炸碎。但在那被炸開的裂縫中,會有豐盛的經驗、新鮮的歡愉不停地噴射出來!有許多人不到窮困潦倒,不會發現自己的力量,不經災禍的折磨,不能發現“自己”。困苦、逆境,仿佛是將生命煉成“美好”的鐵錘與斧頭,它們能使一個人變得堅強、變得無敵。
——無數古今中外的強者,都證明了這一點。
吳越兩國本為鄰邦,吳國趁越王逝世之際,發兵攻越,結果大敗而歸,吳王闔閭受傷而亡。從此兩國結下了仇怨,其實,這種仇怨的實質並非什麼目恨家仇,實則是雙方都想吞並對方來擴大自己的領土,增加本國勢力而已。
闔閭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為了替父報仇,他絲毫沒有懈怠,經過兩年的準備,吳王以伍子胥為大將,伯嚭為副將,傾國內全部精兵,經太湖向越國殺來,越國毫無抵抗之力,一戰即敗,勾踐走投無路,後來走伯嚭的門路達成了議和。
議和的條件是,讓越王勾踐和他的妻子到吳國來做奴仆,隨行的還有大夫範蠡。吳王夫差讓勾踐夫婦到自己的父親吳王闔閭的墳旁,為自己養馬。那是一座破爛的石屋,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籠,勾踐夫婦和大夫範蠡一直在這裏生活了3年。除了每天一身土,兩手馬糞以外,夫差出門坐車時,勾踐還得在前麵為他拉馬。每當從人群中走過的時候,就會有人嘁嘁喳喳地譏笑:“看,那個牽馬的就是越國國王!”
這實在是讓人難以忍受的了,勾踐由一國之君變成奴仆忍了,為人養馬備受奴役也忍了,而他之所以會強忍著這所有的一切屈辱,為的就是日後的崛起。勾踐的性格高明之處就在這裏,雖麵對一切屈辱,但從容自若,因為他非常明白,目前的情況隻有忍辱,才有可能日後東山再起,如果不忍,不要說東山再起,恐怕連命都保不住。這似乎與中國傳統的大英雄,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丈夫誓可殺不可辱”的傳統有些相背離,這些都是對那些寧死不屈、誓死不降的英雄們的讚語,其大無畏氣概固然讓人讚歎,但中國還有一句教人處世的俗語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後來的那位頂天立地的西楚霸王項羽就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深思,烏江岸邊,烏江亭長熱情地招呼他:“江東雖小,可足夠大王稱王稱霸,日後也能幹一番大事業。”而項羽是個寧折不彎的漢子,哪肯過江呢?他悲憤拔劍自刎身亡。也許項羽過江後楚漢相爭會是另一番結果,也許他能一統天下……雖然這些都是也許,可從另一角度看這些英雄人物不妨屈尊一忍,設法日後再重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