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且益堅,少年大誌
1934年2月2日,曾憲梓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裏。4歲時,父親去世。他和9歲的哥哥曾憲概,在母親的拉扯下過著半饑半飽的日子。艱苦的生活使他深切地感受到貧窮的滋味,麵對困境他總是捏緊拳頭暗暗發誓,長大後一定要好好做人,一定要過上富裕的生活。
1945年,抗戰勝利後,年僅16歲的哥哥曾憲概走上了父親當年的道路,跟著叔父一家去了泰國。家裏隻剩下小憲梓和母親相依為命。小學畢業後,母親實在供不起他讀書了。為了分擔生活的重壓,不到12歲的他開始放牛砍柴、下地耕田,做起了地地道道的農民。直到1949年解放,在土改工作隊員的幫助下,小憲梓才得以重新入學。
經過幾年的努力,曾憲梓終於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梅縣重點中學——東山中學。第一次高考,曾憲梓落榜了,他決定重新開始,經過一年的苦幹,他終於考入中山大學生物係。
入學不久,中山大學的學生便加入到搶修鐵路的工作中。一二百斤重的石頭,壓斷了一根又一根扁擔,沒有工具,搶修工作不能如期進行。曾憲梓非常及時地發揮了他的一技之長。早在中學讀書的時候,學校附近有一家竹器店,每有空暇,他總喜歡到店裏去看看,沒過多久就掌握了其中的訣竅,沒想到居然還派上了用場。曾憲梓馬上砍竹子,做成許多扁擔、籮筐,使工作順利完成。
勞動結束後,學校的基建工作還需要籮筐、扁擔,因為這一次是曾憲梓利用休息時間編織的,所以學校主動支付工錢,每做一副5角錢。曾憲梓利用空暇時間在宿舍裏不停地做,賺的錢寄回家,為母親和妻子幫補家用。
半年後,學校有人提意見認為曾憲梓的錢掙多了,曾憲梓便沒有再做下去。但沒過多久,曾憲梓又開始用空餘時間寫鋼板,刻講義。他起早貪黑,不停地幹,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錢也賺得特別多。在當時的一個大學助教,月薪不到60元,而曾憲梓刻1個月鋼板,月薪可以超過80元。
因此,又有人提出異議:“曾憲梓太會賺錢”、“曾憲梓的錢賺得太多了”。既然老師和同學們都是這樣貧苦地過日子,曾憲梓認為自己也不應該掙這麼多的錢,所以也就停止了刻鋼板的課外活動。
1961年秋,曾憲梓從中山大學畢業。因為妻子黃麗群在廣州一家公司從事會計工作,所以曾憲梓留在了廣州,分配在廣州農業科學院的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
艱難創業,不畏坎坷
1945年跟叔父去泰國闖天下的曾憲概,在十幾年之後得知當年父親留有兩間店鋪托叔父掌管。為了要回父親留下的遺產,曾憲概與叔父發生了爭執,雙方鬧得很不愉快,哥哥便急切地要曾憲梓到泰國來。
到了泰國之後,曾憲梓立刻去看望了叔父、叔母,然後住在哥哥家裏。經過了解,曾憲梓才知道事情的整個來龍去脈。看見哥哥和叔父為了錢反目成仇,曾憲梓深感痛心。他在心裏告誡自己:叔父雖然是有錢人,我們是窮人,但是我們千萬不能因為自己貧窮就喪失誌氣,千萬不要讓叔父以為我來泰國就是為了爭奪家產。因此,一貧如洗的曾憲梓當麵表態不要家產,這大大出乎叔父、叔母的意料。通過自己的努力,曾憲梓終於化解了這場不必要的鬥爭。
曾憲梓決定馬上熟悉環境,拜叔父和哥哥為師,跟他們學習從商的本事,再靠自己的努力打好基礎。這以後,曾憲梓往返於香港和泰國之間,做一些小買賣。在哥哥與叔父之間,曾憲梓采取中立態度。
有時候,哥哥叫曾憲梓在香港替他買領帶。曾憲梓在替哥哥采購領帶的過程中,有機會接觸到比較冷門的領帶行業。虛心好學的他也在采買的同時了解到領帶製作及其運作的全部過程,為後來的創業做了很好的鋪墊。經過曾憲梓幾年的努力,叔父、哥哥和他三方麵的關係也漸漸融洽起來。
這時,妻子和兒子也從大陸輾轉來到泰國,一家人終於團聚了。在哥哥的執意要求下,曾憲梓一家寄居在哥哥家裏,與哥哥聯手創業。
哥哥家是一個泰國式三層高的木樓。第一層是門麵,用於做生意,第二層住人,第三層則是工廠,用於領帶的製作。曾憲梓就在三樓幫哥哥管理工廠。在哥哥領帶工廠裏有個別經理,看到曾憲梓將工廠管理得井井有條,害怕自身利益受到威脅,常在哥哥麵前說曾憲梓的壞話:“哎呀,你那個弟弟好厲害,又能幹,又有本事,這樣下去怎麼得了!將來你的工廠不就變成他的工廠了嗎?”
如此一來,曾憲梓的哥哥、嫂嫂開始對他懷有戒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