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詩歌,舞蹈等,但是文化最好的載體是建築。因為建築是生活,文化來自於生活。建築特色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種,比如氣候,比如環境,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這是長久的生活方式沉澱下來的便是屬於各自地區或者民族的文化。遊牧民族的文化和農耕民族的文化差距之大,更多也是生活狀態的一種體現。

當今中國的種種淪陷,特別是在所謂的文化信仰上的,大多困惑來自於漂泊的一種狀態,沒有根無法保持一種持續的慣性,沒有持續的慣性,文化和信仰根本就無從談起。

這就是“綠十字”,在很多項目裏堅持要有祠堂、祖墳和廟宇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中國的文化之根不在城市,而是在鄉村。自古以來中國的鄉紳階層才是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傳播者,而鄉紳階層被徹底的消滅後,中國文化基本處於無序的狀態裏。隨著很多人的反省,大家慢慢的不約而同地向著某個似乎都能看到的方向在走,開始家祭,開始修繕家譜。這樣的表象代表著一種中國式文化的回歸,對於一直以開啟民智為己任的“綠十字”,也在第一時間捕捉到了這樣的信息,並且迅速的讓它成為一種現實。對於有著豐富的鄉村建設經驗的“綠十字”,如果僅僅停留在建立祠堂,修繕家譜這樣的層次上,不但在某種意義上辜負了鄉村,也無法對得起孫君老師“沒事就瞎想”的各種開啟民智的方法。他以更大的豐富,來一點點地填充著。例如,土壤修複,原種文化,而“綠十字”也不斷地吸納著各種專家,為著下一步的進步努力的準備著。

如果把“綠十字”僅僅看作是在鄉村建房子,這樣的人和政府都不會跟“綠十字”走得更近,都會擦肩而過。“綠十字”是一個體係,而且它還在不斷的完善中。它包含著垃圾分類、土壤修複、原種種植、健康與防疫、鄉村金融、培訓與複製,真正意義上農村的共同致富種種。

從2003年起緣於“五山模式”,2013年結束於“郝堂茶人家”。十年前是孤獨的“綠十字”,十年後是成千上萬誌同道合的人與綠十字走入這個時代。無疑,2013年又一個新綠十年從新縣的“夢”開始。

在綠十字裏,每個人從事的方向都不一樣,在我們各自的筆下,都會用自己的思維工作方向來向綠十字十年致意。

對於最新加入“綠十字”誌願者廖星臣,金泓言、宋微建、羅德胤、翁永凱、王曉豔、王誌等,我們需要學習的太多。對於我們“綠十字”是新的,對於“綠十字”,我們也是嶄新的。不是所有的熱情都能傳遞,也一定會感染更多的人。十年之後,也許我們還是“綠十字”人,也許我們變成了其他的顏色,成了其他的機構,但是在進入“綠十字”的那一刻起,我們都明白,我們是“綠十字”的一員,“綠十字”是一個NGO組織。我們的夢想是:走進鄉村,開啟民智,三方合作,共建家園。

文/王曉豔2014年7月26日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