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受益,這是“綠十字”成功的核心信念之一,它比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更具有長久的價值,它比開啟民智先行了一步,它是三方合作的基本原則,是走進鄉村紮根鄉村最有底氣的宣言,是“綠十字”作為NGO踐行者送給所有NGO最好的禮物。三方受益是政府獲得政績,“綠十字”獲得實踐經驗,村民獲益。很多人看到政府獲得政績,便生出種種帶著清高的鄙夷,仿佛隻要政府講政績就總帶著貪腐的氣息,如果“綠十字”的政府獲得政績是這樣的一種內涵,“綠十字”走不到今天,“綠十字”人也無法同時獲得政府和社會的認可,最重要的是無法得到那些項目點所有農民的尊重。三方受益,對於“綠十字”是一個整體概念,任何拆分都不存在意義。政府的政績必須以村民受益為最終的目的,村民獲益才能成為“綠十字”的實踐經驗,可是說“綠十字”很多項目的失敗,不是失敗在無法取得政績上,也不是“綠十字”不能得到實踐經驗,而是這兩者沒有那個共同紐帶——讓村民受益。如果一個項目無法讓村民受益,政府的任何政績對於“綠十字”來講沒有任何意義,對於“綠十字”的實踐經驗沒有任何用處。“綠十字”的堅持,失去了早一步成功的機會,對於“綠十字”而言,那些機會從來都不應該獲得。“綠十字”秉持的NGO信念從不會改變。

三方受益來自於兩條路,公益和鄉村建設。NGO這三個字母在中國最早來自於環保人士,即便到了今天,作為鄉村建設的NGO仍然屈指可數,成功的,除了“綠十字”還是“綠十字”。這是一種驕傲,也是一種底氣。我們憑借的不過帶著一顆公益的心去做鄉村建設的事。今天的“綠十字”的項目推進速度,是昨天所有的艱難成就的。對於堰河,“綠十字”感恩;對於郝堂,“綠十字”感恩;對於新縣,“綠十字”感恩。從來不曾對任何項目有過半點的抱怨,留下的都是我們自己做得不夠好的遺憾,付出的永遠是微笑和信任。有時候,用語言表達的有些沉重,也在某刻覺得過於肉麻,我們隻是努力修補所有你們認為完美我們覺得遺憾的局部,不斷地完善,不僅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使命。對於信任,我們隻能用加倍的努力來表達。

對於“綠十字”,很多人認為它就是孫君,對於“綠十字”人來說,“綠十字”的靈魂也是孫君。孫君是一個半路出家的設計師,走的路又那麼與眾不同,所謂的與眾不同在成功的時候是一種褒獎,在失敗的時候絕對是一種自己也懷疑的瘋癲狀態。有一種人選擇回歸自然本性,有一種人扭巴著繼續走,孫君選擇了後者。他用獨特的審美視角完成了中國鄉村建設的一種中國式美。對於很多設計師,特別是和“綠十字”合作的設計師,應該有這樣一種心態,要豐富孫君不要成為孫君,作為“綠十字”的鄉村建設裏的設計理念體係,我們不需要雷同,需要多樣化。而對於設計師本人,希望你們成為項目,豐富自己,例如宋微建設計的丁李壪項目,那麼就應該是成為丁李壪豐富宋微建。對於項目點既要成為自己,也要豐富自己,用“成為和豐富新縣”來表達。“綠十字”處於一個不斷的成長過程,這個成長的最大能力來自於吸收、消化、融入。以孫君為核心靈魂的團隊,它的成長,不是每個人努力靠近並試圖成為孫君,而是讓孫君這個詞不再屬於孫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