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兒》第一季落幕,我們的不舍和觀眾一樣多。“你會唱小星星嗎”成為不自覺哼唱的旋律,大家在熱議:有一種爸爸叫爸比,有一種問候叫“在家好好的”,有一種遊戲叫“吃飯睡覺打豆豆”,有一種純爺們叫“有哥哥在”,有一種表白叫“大聲說我愛你”……

作為這檔節目的工作人員,我們很開心這檔節目能成為包括爸爸和孩子們以及電視機前千千萬萬觀眾內心最珍貴的共同記憶。

孩子們的成長速度是驚人的,三個月的時間不僅是骨骼硬朗長高了,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成長蛻變。森碟從最開始的愛哭鬼變成貼心善良的能量小蘿莉,天天從有一點點自我的小孩變成愛分享愛幫助別人的捧場王,Kimi從離開爸爸就哭到能夠獨立去完成任務,石頭從一個淘氣的孩子變成能照顧好弟弟妹妹的大哥哥,而王詩齡也變得越來越可愛,越來越懂事。

跟著孩子們一起成長的還有五個爸爸。王嶽倫從“不太專業”的爸爸到“隻要女兒愛吃什麼就動手做”;嚴肅的爸爸郭濤在與兒子的相處過程中越來越柔軟;

最年輕的爸爸張亮用朋友式的相處方式教會兒子成長;看到女兒哭就束手無策的田亮已經是女兒的貼心爸爸;Kimi的爸爸林誌穎懂得了放手。

在與孩子們共同成長的這段旅程中,或許平日裏習慣武裝堅強的男人們在體會到“作為爸爸”的美好與不易後,也會吐露心聲甚至會忍不住淚眼婆娑。林誌穎“要為兒子做一輩子的英雄”;王嶽倫深知“做一個好爸爸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郭濤反思自己“在教育的問題上,爸爸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田亮“在森碟成為很棒的小孩前,會努力成為很棒的老爸”,張亮說“如何做一個父親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課程”。

如果說萌娃的真實表現和明星們平時不為人知的一麵是吸引觀眾關注《爸爸去哪兒》的最初動因,那麼讓無數觀眾為之共鳴的一定是“成長”和“父愛”。

父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在現代高壓的生活下,爸爸們大多在外麵拚事業,忽視了孩子的成長,不少孩子雖然享受著爸爸帶來的富足的物質生活,卻不知父愛已經在爸爸們長期在外打拚中漸漸缺失。《爸爸去哪兒》

正是希望呼喚爸爸回家,參與孩子們的成長。

應該說,很多父親也和節目中的爸爸一樣,平時因為工作繁忙而鮮有時間陪伴孩子,所以當必須陪著孩子買菜、為孩子做飯、哄孩子睡覺、教孩子唱歌……

這些看起來再尋常不過的小事,對爸爸們來說都是挑戰。

回顧《爸爸去哪兒》第一季,我們團隊一百多人和五組家庭,一起經曆了村落的炎夏、大漠的雨夜、水鄉的泥濘、刺骨的冰雪,大家從來不吝惜對彼此的照顧和關愛,五個老爸帶著自己的孩子,從最初的磨合到真情流露到彼此黏膩,每個人都在見證著孩子和爸爸的共同成長,感謝鏡頭記錄最真實、最珍貴的回憶。

這背後是五個爸爸的勇於成長,他們都有自己繁重的工作,每周堅持從各地趕來錄製,在雪鄉時林誌穎還發著高燒。是團隊一百多名工作人員放棄陪伴自己家人的時間,為了六段旅程奔波大半年。團隊中不少人已經是孩子的爸爸、媽媽,他們的孩子隻能通過電話問“爸爸媽媽去哪兒”。

《爸爸去哪兒》第一季已然落幕,但“成長”和“父愛”永不會落幕。讓我們共同期待第二季《爸爸去哪兒》的精彩,我們希望這個節目所傳遞的愛和美好能夠繼續下去,喚回更多的爸爸參與孩子的成長。

《爸爸去哪兒》欄目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