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注釋】
孟津河:指流經孟津的那一段黃河。孟津,又稱盟津,古渡名,在今河南孟津。
【評析】
三首《雜詩》是組詩,幾番轉換口吻,以兩地書的方式寫出了思婦與行人的相思之情。此首為思婦念遠之作。詩人並未大肆鋪敘主人公的心理,也不張揚思婦的愁苦,隻將她切切盼望家書的瞬間寫出。所謂“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詩人拈出家書作一設問,質樸卻又極為纏綿。首二句“孟津”二出,看似繁複囉嗦,卻造成了緊促迫切的感覺,是期盼家書的急切心情的直觀體現。其整體結構為先言“家”,再言“門”,最後到人,鏡頭一步步推近,畫麵感極強。
其二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釋】
來日:來的時候。綺窗:雕畫花紋的窗子。著花:開花,生花。
【評析】
此詩又為行人聲口,與第一首的纏綿不同,而是深婉有致,淡遠絕妙。詩人延續上一首的特點,仍作一設問,拈一微物,不濃墨重彩,也不冗長鋪敘,無盡思念卻溢於筆端。王績有詩《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雲:“……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台?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柳行疏密布,茅齋寬窄裁。經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後開?……”與此詩同一命意,卻有著相異的表現方式,各有所長。
此詩首二句“故鄉”迭出,與上一首“孟津”同,亦含有殷切之意。第三句“來日”一轉,鏡頭由詩人推遠至故鄉的寒梅,以景作結。“綺窗前”三字含情無限,與問梅互相映襯,可見詩人避重就輕之意:問梅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問綺窗中人,著實令讀者涵詠不盡。
其三
已見寒梅發,複聞啼鳥聲。
愁心視春草,畏向階前生。
【注釋】
春草:這裏用《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意。
【評析】
此詩再為思婦口吻,與上首恰好構成了一答一問。思婦先言寒梅早發,春日更深,也已鳥鳴啾啾。“鳥啼”已蘊思念之意,所謂“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金昌緒《春怨》)。詩人再進一步,寫愁心亦如春草,越來越濃鬱。“愁心”二字,一作“心心”,似乎更能體現思念中那種煎熬的心緒。“畏向階前生”,既以春草萋萋映襯內心憂愁,又暗用比興,寫出離愁慢慢積聚,直到令人生畏的程度,暗含“離恨恰如春草,漸行漸遠還生”(李煜《清平樂》)之意。《雜詩》三首可謂各具其妙,鍾惺稱:“前二章問人,倉率得妙;後一章自語,閑緩得妙,各自含情。”(《唐詩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