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若爾蓋縣的包座出草地,經甘肅迭部突破天險臘子口,前麵即到宕昌縣的鄉鎮哈達鋪。1935年9月21日,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到達哈達鋪。就在這個小鎮,毛澤東和其他領導從國民黨的《晉陽日報》上獲悉了徐海東、劉誌丹領導的陝北紅軍還在堅持鬥爭的消息,遂決定率領中央紅軍向陝北蘇區進發,與陝北紅軍會師。第二天下午,在該鎮的關帝廟內,由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團以上幹部大會。毛澤東在會上宣布了將中央紅軍統一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隊(陝甘支隊)”的決定。
9月23日,黨中央率領陝甘支隊離開哈達鋪東經理川、閭井,精神抖擻地踏上了奔赴抗日征程的最後裏程。
過了一年之後的又一個9月初,由賀龍、任弼時指揮的紅二方麵軍總指揮部和四方麵軍的九軍、三十二軍等部隊;又相繼到達哈達鋪。二方麵軍總指揮部設在小鎮的張家大院。該院為四合院,有上下兩層房子。紅二方麵軍在此鎮共住了56天。此期間,紅二方麵軍部指揮部根據黨中央“東出陝甘交界的風縣、寶雞、兩當、徽縣、成縣、康縣一帶”的指示,曾製定了“成徽兩康”戰役的基本命令。同時,紅軍在宕昌境內還建立了35個區鄉蘇維埃政權,並組織了地方遊擊隊,發動當地群眾打土豪劣神,為革命播下了火種。當地群眾積極籌措糧草物資,幫助護理紅軍傷病員,保證紅軍生活、作戰和休整,為支援紅軍北上抗日也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張家大院紅二方麵軍總指揮部紀念舊址,記者在展覽室的圖片中,還看到了張有才、朱進祿、梁發榮、趙海家等一批當地革命烈士的照片。這些烈士生前由於參加蘇維埃幫助紅軍聞革命,在紅軍走後均慘遭敵人殺戮,他們的英名。在人民的心中將永遠獲得敬仰。
曆史上,晗達鋪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當今,哈達鋪鎮的繁榮也很有名氣。該鎮的交通四通八達。從宕昌至隴西火車站的一條國道貫穿全鎮,小鎮的居民從解放前的不足千人已增至4000餘人,全鎮86平方公裏,轄有10個村,55個村民小組,13000餘人。該鎮由於氣候較冷,農作物以小麥、洋芋蠶豆為主,一年隻有一季。當我們7月盛暑到達時,這裏的小麥還才吐穗泛青。鎮上的糧食產量不高,小麥最高畝產隻有200餘公斤。全鎮每年用糧還需從外調進,但哈達鋪的藥材種植卻比較聞名。特別是當歸、紅芪,在此地種植麵積大,收入相當可觀。鎮黨委副書記劉輔告訴我們,該鎮靠種植或經營藥材的大戶有數十家。下街村村民林建基,從80年代初就開始經營藥材,現在生意十分紅火。他每年要加工10多噸藥材裝箱運到深圳、廣州一帶。家中資產達到數十萬元。現已修了一個250多平方米的新磚房院子。該鎮的個體經濟也比較發達,全鎮開有20多家餐館。小商店80多家。全鎮擁有汽車、拖拉機60餘台,從事服務運輸等行業的個體戶達2000餘人。鎮上還擁有木器廠、地毯廠、建築隊等鄉鎮企業,全鎮工商業年總產值有1000多萬元。
哈達鋪的電力比較充足,全鎮10個村均已通電照明。自來水也已通了6個村。程控電話可直撥全國,有線電視亦進入了千家萬戶,還有1/3的人戶住了新房。
哈達鋪的文教衛生事業發展也較快。全鎮有高中一所,小學6所,其中有一所中心小學還是全省的重點小學。鎮上還有衛生院一所,電影院一個,露天劇場一個。
哈達鋪人喜愛看傳統的戲,每年在3月17日至19日以及7月18日至21日的幾天時間裏,鎮上都要舉辦物資交流大會,同時要請隴南劇團來演唱秦腔,屆時每戶要收取2元看戲錢,家家戶戶都樂意交錢,並很踴躍到露天劇場來看戲。逢上看戲的那幾日,鎮上街道水泄不通,四麵八方的來客不下二、三萬人。哈達鋪熱鬧非凡,於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