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時間老人的有意安排,7月2日上午,我們“沿紅二方麵軍長征路線采訪組”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了甘孜。而60年前的這一天,正巧是紅二、四方麵軍在甘孜勝利會師的日子。
甘孜縣委宣傳部的女幹事德嘎,為我們熱情作向導,當日下午即到會師舊址——關帝廟作了參觀。關帝廟坐落在甘孜寺附近,此廟原建築已被毀多年,隻有四麵殘垣斷壁依稀可辨當年遺跡。當年紅二、四方麵軍在這裏的勝利會師,對於整個紅軍北上抗日局麵的形成,有著極重要的意義。
由於紅四方麵軍在甘孜建立過波巴革命政府,紅二方麵軍到該地後,也受到了當地藏民的大力支持。現年45歲的六世格達·紮西絨布活佛告訴我們,當年白利寺的五世格達活佛與朱德、賀龍都有過深厚交往。格達與甘孜寺活佛重孜同紅軍簽訂了《互助條約》,根據《互助條約》,甘孜喇嘛寺和白利喇嘛寺支援了紅軍大量的糧食物資。白利寺僅有100餘名喇嘛,先後兩次支援紅軍糧食達3500公斤。甘孜寺下屬的8個喇嘛寺,共計支援紅軍糧食9.6萬公斤。甘孜的土司頭人對紅軍也作了大量支援。孔薩家支援紅軍糧食9萬公斤,絨巴岔拿瓦家支援5萬公斤,阿地土司家2.5千公斤,古龍和仁青多吉家5千公斤,日普家4千公斤。由於甘孜藏區人民對紅軍所作的大量支援,為紅軍北上創造了一定的物質條件。甘孜會師北上時,兩支紅軍部隊基本上每人都帶有5-8公斤糧食,每連有5-10頭犛牛,如果沒有這些物資支援,紅軍過草地是難以想象的。
紅軍經過甘孜藏區,在當地播下了革命火種。10多年後,隨著全國各地解放,甘孜藏區也換了新天。通過40餘年來的經濟建設,5萬餘人的甘孜縣目前已建成9萬多平方米的小城鎮。縣城內廠L條柏油街道寬敞平坦,幢幢新房鱗次櫛比,過去的荒草壩、濫泥塘上,如今建成了學校、工廠、醫院、電影院、體育場、禮堂、廣播站、商店、車隊和機關。縣城中心還建立了康北最大的經貿中心,建築麵積達5000多平方米,有永久性鋪麵100餘間。該縣貿易範圍廣及雲南、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商品多為川菜、絲綢、皮革、藥材、畜產品、金銀首飾。解放前,該縣曾有陝商、川商、西寧商、藏商等32家,現在由於改革的開放搞活,全國各地來此經商的客人已多達上千人。
甘孜縣從地理上看屬於川西高原向山原的過度地帶,藹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全縣海拔在3300-5000米之間,縣城每拔達3410米。富源麵積有7358平方公裏,從人口密度看,每平方公裏僅7.5人。甘孜地大物博,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全縣有天然草場麵積達926.89萬畝,占全縣麵積的89.98%。時值夏日,甘孜有名的達通瑪大草原和羅戈梁子草原一眼望不到邊際,草地的花正盛開綻放,紅、自、黃、綠、青、蘭、紫,各種各樣,應有盡有,當我們到縣城的近郊置身於花草叢中時,那一種香氣襲人的感覺,令人陶醉不已。豐富的草場養得牛肥羊壯。甘孜縣的牧業也因此而很發達,全縣擁有30餘萬頭牲畜。主要的畜產品如牛羊皮毛、酥油、食肉、腸衣和甘酣素等,均是該縣牧業收入的強項。甘孜還是全川的糧食生產大縣,全縣有可耕地19.64萬畝,農業人口每人平均有耕地5.59畝,全縣每年產糧2萬多噸,占全川總產量的1/10。
甘孜縣的水能資源亦十分豐富。雅礱江、達曲、泥曲三條大河橫貫全境。全縣水電蘊藏量53.72萬千瓦。現有水電裝機容量僅1725千瓦,水電開發前景十分可觀。甘孜縣縣城一帶地勢開闊,日照長,輻射強,年日照時數達2640小時,為全省之冠,故有“小太陽城”之稱,太陽能的利用前景亦很可觀。
甘孜的礦藏以黃金比較聞名。現已探明的有丘洛、呷拉、拉普三大岩金礦。目前該縣正開始對呷拉金礦進行開采。此外,該縣的石灰礦藏量也十分豐富,其礦品位之高不僅在國內,而且在亞洲都少見。
從交通設施來看,甘孜縣目前已擁有公路420公裏,1995年還完成了甘孜、色達、爐霍三縣聯網公路5.78公裏。但由於公路等級低,路況差,交通不便仍然製約著該縣的經濟發展,全縣還有2個鄉不通公路,大部分的村不通公路。為著改變交通落後的狀況,該縣目前正籌措資金狠抓區鄉公路建設。到2000年前,這裏的交通落後狀況,必將獲得大的改變。
甘孜縣人口不多,農牧民收入還是比較富裕的。1995年,該縣完成國民生產總值7568萬元,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達677元,比1994年增加135元。
在甘孜縣的西北坡,相傳有一塊白玉,其形狀如健壯的綿革,毛澤潔白如無瑕的白玉。陽光照射下光耀奪目,十分美麗。由此,當地的藏人就稱這缺地方為甘孜——潔白而美麗的意思。毋庸置疑,擺脫了封建農奴製統治的甘孜藏民,在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今天,一定會憑著自己的努力建設,使甘孜變得更加美麗、潔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