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及:萬一失敗,名譽、地位受損怎麼辦?黃旭華鄭重其事地說:“在價值上億的核潛艇麵前,我個人的名譽、地位算得了什麼?我隻不過是尊重科學,服從真理,對我們自己的研究結論有信心罷了。”
那時還沒有計算機,成千上萬的數據隻能用算盤、計算尺一個一個算出來,為了一個數據,經常工作到深夜。困難時期那單調乏味的菜譜:中午辣椒炒茄子,晚上茄子炒辣椒。“文化大革命”白天批鬥,晚上加班。為了保密隱蔽他,在近乎與世隔絕的小島上一待就是十幾年……困難一個接著一個,劈頭蓋臉撲過來,他和同事們硬是咬緊牙關挺過來了,英雄們終於勝利了!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下水,成為繼美、蘇、英、法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作為一個具有鋼鐵般意誌、曆盡千難萬苦的人,黃旭華對人生有著獨特的闡釋:“在事業上,我是永不滿足,寸步必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在個人生活條件物質待遇方麵,我的座右銘是十六個字:與世無爭,知足常樂,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正是這高尚的情操,成為黃旭華力量的源泉,成功的保證。
作為一個曾“官”至廳級的核潛艇研究所所長、一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當年的待遇確實令記者大為驚詫:他的辦公室裏沒有空調,全所有空調的房間除了接待室以外,就是安放了貴重儀器的一些試驗室。論收入,黃旭華當年每月總共能拿到1100多元,這已經算整個核潛艇研究所最高的了;論住房,1982年,黃旭華擔任所長時分房,沒有人願要頂層和一樓,他挑了頂層,所裏的黨委書記挑了一樓——所領導“頂天立地”。夏季,黃旭華的室內溫度經常達到39.5攝氏度。冬天,由於沒有暖氣設備,家裏常常是1—5攝氏度的低溫。論用車,黃旭華和其他所領導都沒有專車,所裏最好的兩輛小車是買了幾年的“桑塔納”。接過黃旭華遞來的名片,上麵不管是辦公室電話還是家裏電話,都是分機號碼。
黃旭華反複強調,從五六十年代就投身國防科技事業的人中,像他這樣的人,遠遠不止一個。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卻把名利看得淡如水——黃旭華以及許許多多像黃旭華那樣的人,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優秀的一群人。
新世紀新階段,共產黨員能否發揚奉獻精神對於我們黨正在領導進行的偉大事業至關重要,越多的共產黨員選擇無私奉獻,我們的事業前進的動力就越強大。在我們的事業中,黨和國家賦予每個人不同的崗位,條件不一、職責不同,但我們的責任都是一樣的,最起碼的就是都要有為黨、為國、為民不斷奮進、開拓創新、勇於奉獻的精神,這是牢記第一身份、堅守第一職責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