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於海河從鄉鎮書記上調寶清縣農業局當局長。當了農業局長的於海河,要為全縣農民操心,工作更忙了。2011年5月中旬,望著田裏稀稀疏疏的玉米苗,朝陽鄉燈塔村村民蓋東飛坐不住了。她貸款20萬元、承包的16坰地全部播下“嫩單8”玉米種,沒想到出苗率極低,這年不僅賺不到錢,還可能血本無歸。“假種子坑人呢!”購買了這一品種的村民聯合起來,向種子店討說法,但種子店老板根本不認賬:“種子沒毛病,你們愛上哪兒告上哪兒告去!”蓋東飛和村民們抱著“幹仗”的準備,嚷嚷著去農業局找局長說理。讓蓋東飛沒想到的是,這個走路有點瘸的局長,帶著他們數次往返哈爾濱和寶清之間,給他們請律師、做鑒定、打官司,曆時一年多,為受害的42戶農民討來124萬元補償款。事後他們才知道,這家種子店的前身是農業局下屬單位,老板曾把10萬元現金送到於海河辦公室,請他不要再為一幫“不值個兒”的農民忙活,被於海河憤然拒絕。

2012年,朝陽鄉朝陽村農民婁振貴聯合14戶農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種水稻,當年就打了2000多噸糧食。糧食大豐收,他卻發了愁。這年雨水多,糧食水分大,但村民們沒地方晾曬,要是捂壞,一年就白忙活了。情急之下,婁振貴找到了農業局。沒想到,局長是個實在人,“一見麵,一嘮嗑,可親切了。嘮的都是家常嗑,農民嗑。”沒多久,於海河就協調朝陽鄉糧庫收儲了合作社的糧食。他又幫助合作社向上級申請育秧大棚、催芽車間項目,讓整個朝陽鄉的稻農都實現了科技化催芽,每畝能增產8%到10%。給合作社幫了大忙,於海河卻連一支煙、一口水都沒動過。婁振貴過意不去,帶了禮品去謝他,於海河說這是“打我臉”,堅決不要。最後,婁振貴做了麵錦旗送到農業局。

從鄉鎮到農業局,於海河的足跡遍布了全縣145個行政村,這樣的事,幾天都說不完。無論在哪個崗位,無論誰找於海河,他的手機都沒關過。

2013年11月5日下午4點,當農業園區文書車麗娜打電話找他時,他的手機卻無法接通。車麗娜給他打電話時,他正在手術台上,醫生診斷為闌尾炎穿孔。沒有人想到,病情惡化得如此之快。6日8時3分,因腹腔感染引發敗血症,於海河沉沉睡去,再也沒有醒來。於海河的一生談不上轟轟烈烈,有的看起來很簡單、很平凡。兩天之後的清晨,寶清縣飄起雪花。2000多人擠滿簡易的靈棚,人群中,有徹夜守靈未眠的村支書,有天不亮就從百裏之外的鄉下趕來的農民。他們跪在地上,失聲痛哭。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沒有聲名顯赫的偉業,他隻是盡了一個普通黨員的本分,鄉親們卻對於海河百般不舍。這位黑土地上的“焦裕祿”,帶給我們太多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