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勝小我方能成就大我(1 / 2)

人,可為一己之私,汲汲名利,無所不用其極;也可以天下為公,大公無私,懷為民謀利之心。前者為小我,後者為大我。對於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來說,國家和民族是大我,個人是小我;黨和人民的利益是大我,個人利益是小我。我們共產黨員身處不同的工作崗位,雖然分工不同,但都是為黨、國家和人民服務的,隻有各司其責、各盡其職,國家才能興旺發達、長治久安。而隻有國家安定和平,我們個人才能安居樂業、才能幸福。所以,為大我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為小我;而隻顧小我,則會毀了大我、也毀了小我。

合格共產黨員的必然選擇

戰勝小我,實現大我,是合格共產黨員的必然選擇,這是由共產黨員的第一身份和第一職責決定的。

中國革命曆史上,許多先行者往往更關注“大我”而不是“小我”,為了實現一個“大我”去尋找信仰,踐行信仰。方誌敏麵對敵人高舉的屠刀,大義凜然地寫道:“敵人隻能砍下我們頭顱,但絕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為著蘇維埃流血,那是我們十分情願的啊!”

龍華監獄,1927年北伐戰爭以後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所建,是當年國民黨反動當局關押、殺害共產黨人和愛國誌士的地方。從1927年至1937年間,在龍華監獄殉難的革命者難以計數,其中有據可查的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和著名人士有近50人,包括彭湃、羅亦農和陳獨秀的兩個兒子陳延年、陳喬年,以及柔石、殷夫、馮鏗等左聯作家。他們犧牲前,或受盡酷刑折磨,或被許諾高官厚祿,敵人的目的隻有一個:勸其歸順,但他們都毅然選擇用生命來捍衛自己的信仰。而龍華監獄隻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20餘個關押殺害革命誌士場所中的一個。這些革命先烈都是共產黨人戰勝小我、實現大我的典範。

在和平建設時期,也有不少戰勝小我、實現大我的共產黨員。在今天的河南省林州市,有這樣一個旅遊景點:一條纏繞在半山腰的水渠,不僅吸引著遊客的目光,同時澆灌著林州54萬畝良田。然而,60多年前,林縣還是個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貧困山區。這樣的麵貌能夠改變嗎?林縣人決定“重新安排林縣河山”——在太行山的懸崖絕壁上劈山修渠,把漳河水引入林縣。1960年正月十五這一天,林縣人沒有過傳統的元宵節,而是扛起鐵鍬,推著小推車,浩浩蕩蕩地開進了太行深處。從1960年2月開始,中共林縣縣委組織數萬民工動工修建紅旗渠。在這個難以想象的建設工程中,哪裏最苦最險,哪裏就有共產黨人的身影。

戰勝小我、實現大我的典範

幾十年來,不管時代風雲怎樣變幻,不管價值追求怎樣多元,郭明義始終以雷鋒為榜樣,把扶危濟困、播撒愛心當成畢生天職,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被人民群眾親切地譽為“愛心使者”、“雷鋒傳人”。他先後捐款20萬元,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孩子;無償獻血6萬多毫升,相當於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第一批加入鞍山市造血幹細胞捐獻和遺體(器官)捐獻誌願者行列。無論是身邊工友、同事,還是社會上素不相識的群眾,誰遇到困難,他都毫不猶豫伸手相幫,有什麼送什麼,而自己的家中卻幾乎一貧如洗。一家3口至今還住在鞍山市郊,一個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單室裏,水泥地、白灰牆,沒有任何裝修。最值錢的電視機,還是團市委聽說他捐獻了3台電視機後,專門送給他的。為了發動更多的人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他發起成立了希望工程愛心聯隊、無償獻血誌願者應急服務大隊、造血幹細胞捐獻誌願者俱樂部、遺體(器官)捐獻誌願者俱樂部、紅十字誌願者急救隊、紅十字誌願者服務隊和慈善義工大隊等7個郭明義愛心團隊。目前,全國各地成立的郭明義愛心團隊的分隊、大隊、小隊已達170餘支,6萬多人加入其中,累計捐款200多萬元,在新疆、重慶援建希望小學各1所,資助困難學生2900多名,無償獻血130多萬毫升,捐獻造血幹細胞血液樣本5000多例,其中1人成功完成了捐獻,800多人成為遺體(器官)捐獻誌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