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幾秒鍾的時間裏,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這樣的時刻,共產黨員在哪裏?這天下午,四川德陽市東汽中學特級教師譚千秋跟平常一樣,準時出現在講台上,當他發現課桌在搖晃的時候,大聲喊著要同學們不要拿任何東西,趕快跑出去。在教學樓要坍塌的瞬間,他讓來不及跑出去的四個同學,藏在桌子底下。他卻拚命地撐住課桌,任憑磚瓦冰雹般地打在自己的頭上、背上和手上。32個小時以後,當救援人員搬走最後一塊壓在他身上的水泥板時,人們驚呆了:4個學生得救了,而共產黨員譚千秋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完成了人生的最後的一課。2003年,在抗擊“非典”的關鍵時刻,共產黨員、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護士長葉欣,為了減少其他人被感染的風險,她幾乎包攬了檢查、搶救、治療和護理工作,她一次次把危重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而自己卻一步步坦然地走向死亡。他們也都是共產黨人戰勝小我、實現大我的典範。
毛澤東同誌曾經說過:“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正是憑著一種精神,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就是這種精神的具體表現。1992年南巡時,鄧小平同誌指出:“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這種精神就是改革開放的精神,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精神。在全麵深化改革開放的今天,共產黨員也需要有精神、有激情,做走在時代前列的開拓者。
人有了精神,就有了追求,就有了動力,就有了支柱。沒有精神就沒有追求,就失去了動力,就等於得了軟骨病。在深化改革開放的征途中,我們共產黨員要牢記第一身份,堅守第一職責,始終保持高昂奮進的精神狀態,以隻爭朝夕的緊迫感,充滿激情幹事業,始終使激情不降溫,不減度,不懈怠,主動擔當、迎難而上,不斷加大思想創新、製度創新、方法創新的力度,勇於擔當改革開放重任,在戰勝小我、實現大我的過程中助力中國夢的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