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為什麼我們掙的錢總不夠花(2)(1 / 3)

把錢省下來,想等著退休了出去旅遊,結果退休後,因為年紀大,身體差,行動不方便,哪裏也去不成了。把錢存下來等養老,結果孩子長大了,要出國留學,要創業做生意,要花錢娶老婆,自己的退休金又都被挪走了。

所以當我們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善待自己時,就立刻去做。老年人有時候無法做中年人或是青少年人可以做的事,青春和健康可是一去不複返的。對於小孩子我們從小就告訴他,養你到高中,大學以後就要自立更生,但等他真的大學畢業了卻又要留學、創業、娶老婆。我們一點點為孩子負擔著,結果一生都在為孩子而活。

有一位先生的妻子去世了,這突如其來的事故實在叫人難以接受,但是很多死亡的到來不總是如此嗎?先生說他夫人最希望的就是他能送鮮花給她,但是他覺得太過浪費,總推說等到下次再買,結果卻是在她死後用鮮花布置她的靈堂,這不是太諷刺了嗎?

有一位女士想去非洲旅遊,但她卻一直沒有去,原因是她想趁現在事業的上升期多辛苦辛苦,為以後退休積攢多一點資本,到時候別說去非洲,周遊世界也不在話下。但突如其來的一場變故讓她改變了這種想法。今年6月,單位的體檢檢查出她有重度的心律不齊。她看到檢查報告單二話不說,第二天就遞交了休假申請書,買了一張機票飛去約翰內斯堡了。臨走前她對辦公室的同事說:“我以前總想著現在多積攢一些,以後退休的生活就能更遊刃有餘,但這次的事讓我明白了,既然我不知道未來是怎麼樣,那我就應該趁現在把想做的事實現,因為無論我計劃有多麼好,一旦事情的走向超出我的控製,到時候再想後悔可是來不及了。”

我們總是對自己說等到什麼什麼時候再怎樣怎樣,似乎我們所有人的生命都可以由我們任意等待似的。“等到我大學畢業以後,我就會如何如何”,“等我最小的孩子結婚之後”,“等我把這筆生意談成之後”,人人都很願意犧牲當下,去換取未知的等待;犧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錢,去購買後世的安逸,但卻沒人想過,後世的安逸你是否擁有得了。

許多人認為必須等到某時或某事完成之後再采取行動。“明天我就開始運動”,“明天我就會對他好一點”,“下星期我們就找時間出去走走”,“退休後,我們就要好好享受一下”。然而,生活總是一直在變動,環境總是不可預知,各種突發狀況總是接連不斷。

這裏我們並不是要求人們摒棄積攢的好習慣,而是希望我們在無法控製未來人生的情況下,活得對自己更負責一點。0.8生活學就告訴我們,不要把我們的精力積攢到十分。有時,我們想想,何不先預支我們想要在退休後所要做的事情的20%,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現在完成呢?這樣既不妨礙我們既定的退休計劃,又能盡量讓我們的人生少留遺憾。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盡頭的,許多人經常在生命即將結束時,才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事沒有做,有許多話還沒有說,這實在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別讓自己徒留“為時已晚”的餘恨。有許多事,在你還不懂得珍惜現在之前已成舊事;有許多人,在你還來不及用心之前已成舊人。遺憾的事一再發生,但過後再追悔“早知道如何如何”是沒有用的,因為“那時候”已經過去了。

一句瑞典格言說,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不管我們是否察覺,生命都一直在前進。對未來我們毫無把握,而人生也並未銷售回程車票,失去的便永遠不再來。將希望寄予“等到方便的時間才享受”,我們不知失去了多少可能的幸福,因此不要再等待什麼“有一天我可以鬆口氣”,或者是“等麻煩都過去了”……

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暫易逝的,享受它們,品嚐它們,完成我們想完成的事,別把時間浪費在等待所有難題解決的“完滿結局”上。因此我們要記住一句話:把握當下,莫等明天。

蟋蟀族:要為自己留一部分緊急備用金

從一件名牌到一次旅行,從一張難得的門票到醉人的夜生活,這種種的誘惑總是讓那些被稱為“蟋蟀族”的年輕人難以抵擋。他們像蟋蟀一樣跳來跳去,賺多少花多少,樂觀地拋開了未來發生危機的不安全感,追求眼下的品質生活。在當下社會,我們把一群偏重當前享受,儲蓄率極低,透支未來,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的人稱為“蟋蟀族”。他們的典型特點就是及時行樂,為此他們不惜花光所有收入,甚至為此借錢或貸款。

今年30歲的侯誌偉就是典型的“蟋蟀族”。大學畢業後,他在廣州工作了6年多。粗略計算其每年的收入平均都在8萬元以上,但是他離開廣州來到廈門的時候,其固定存款卻隻有5萬多,還不到一年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