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侯誌偉從廣州來到廈門,到了一家外企機械公司做銷售工作,當時的每月平均工資在7000元左右。公司還有“五險一金”、食品醫療住房等多項補助,交通費實報實銷,每月與客戶的交際應酬在1500元以內也都是可以報銷的,隨著業績的增加,報銷額度還可以同比例增加。
他的妻子小平是私立學校的老師,前年辭職後與侯誌偉一同來廈門工作,現在工資3000元,每年除了正常的旅遊、美容、穿衣住行等消費外,沒有過度的支出。
但長期的自由生活和高收入,讓侯誌偉夫婦養成了“蟋蟀”一樣的消費習慣。他們在享受當下之外,傳宗接代等傳統觀念也已經逐漸被輕鬆快樂享受生活的追求所取代。侯誌偉在與妻子結婚之初就決定兩人要做“丁克族”,5年過去了,他們“光榮”地成為深圳眾多丁克族中的一員。
因為沒有小孩,家庭每月的花銷主要除吃穿外,就是朋友、客戶的交際應酬。因為一直從事著市場營銷的職業,侯誌偉習慣了與朋友的禮尚往來,來廈門兩年的時間裏,各種休閑場所、運動場所他基本都消費遍了。
而相對於丈夫,小平的消費觀念還是比較理智的。她管理著日常的家庭開銷:夫妻倆日常必備開銷每月2000元;丈夫與朋友交際應酬每月3000元;她自己買衣服及美容每月1000元;夫妻平均每月拿出500元積攢起來用於一年一次的旅遊。他們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但自從去年兩人買了一套期房開始,日子便一下子緊巴起來。房子有90平方米左右,目前已經入住。在雙方父母的資助下,兩人交夠30萬元的首付,付完房子首付後,夫妻倆發現因為他們長期沒有存儲的意識,多年下來兩個人僅有2萬元存款,但卻背負了幾十萬元的貸款,貸款年限25年。粗略一計算,兩人每月要償還本息合計6000元左右。而且年初兩個人有了愛情的結晶,小孩出生更讓本來就緊巴的生活變得更加拮據了。
我們按常理想,一般像小侯這樣收入的家庭,是不至於落到拮據的地步的。但因為夫妻倆長期沒有儲蓄的概念,沒有計算過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所以當問題刹時出現在眼前時,便找不出解決的辦法了。
人生短暫,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所以及時行樂固然是一種灑脫的表現,但一味地追求灑脫,不懂得未雨綢繆就難免落得秋後的蟋蟀的下場了。所以對於目前尚無壓力的我們,不妨學著0.8生活的要求,拿出我們收入的20%作為儲蓄,以備不時之需,這樣既不會對我們正常的生活品質影響多少,又能夠為我們解決出現突發事件的後顧之憂,何樂而不為呢?
蝸牛族:你的生活質量下降了嗎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室”是中國人傳承了千年的傳統。中國人一直以來都擁有著強烈的土地觀念,認為先有房子才會有家,因此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自己的領地一直以來都是我們中國人的固有情結。
但是在當下,人們的生活壓力已經越來越大。很多人每天一起床就要先為一日三餐而發愁、奔波,因此對於他們來說,擁有自己的房子已經不啻於是一個遙遠的夢想了。但夢想總要去實現,為此這些將購買房屋作為自己理財首要目標的人,不惜節衣縮食或者背負長期房屋貸款,在身上為自己加了一個重重的殼,像蝸牛一樣,步履蹣跚,我們因此稱這些人為“蝸牛族”。
“吃飯?隻要你請客我就去!”“酒吧?實在不好意思,我最近暈酒。”每當有朋友同事約小張出去玩時,原本是派對動物的她就高高掛起免戰牌,選擇蝸居在那空空洞洞的新房裏。
大學畢業後,小張經過多次麵試終於得到了一份月薪6000元的工作,成為一家外企公司的行政人員。當時,小張和同學在她所在公司的附近合租了一套小房子,每月1000元的房租讓小張負擔起來綽綽有餘,生活質量也保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上,經常能和朋友吃飯、泡吧、旅遊,過得那叫一個逍遙自在。
但工作的第二年,小張突然非常想正式落戶北京,成為一個北京人。於是,她壯起膽子,毅然以1.5萬元/平方米的價格,買下了五環以內的一套80平方米的公寓房。這套房子總價120萬元,首付50萬元,月供6000多元。買房後,小張的生活質量急劇下降。她再也不敢隨便去商場買衣服和化妝品,也不再去星巴克、酒吧,每天一下班就準時窩在家裏,連以前最心愛的時尚雜誌都不得不放棄了;而且由於薪水全部都用在還房貸上麵,平時的開銷沒著落,她不得不每月靠母親彙過來的錢救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