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讓生活永遠充滿歡樂(2)(2 / 3)

正確的思想意味著正確的行動。如果我們每天都擁有正確的思想,高興的思想,幸福的思想,建設性的思想,有益的思想和無私的思想,那麼很快我們就能到達幸福的最高境界,因為幸福畢竟是一種精神狀態。你今天的幸福或苦惱程度僅僅是你的思想的產物。

假如我們的日子當中有這樣大的一部分不是被不和諧的思想,焦慮的思想,恐懼的思想,羨慕、妒忌和憎恨的思想所占據,那麼我們或許還沒有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就已經由苦惱變得幸福起來了。

然而,經曆了這麼多世紀的演化,對理想的生活進行了這麼多世紀的探索以後,人類依然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普通人盡幹蠢事。他們仍然在自我以外尋找幸福。

假如我們已經在自身以內找到了幸福,我們就會容光煥發,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逢人就講我們已經擁有了一筆巨大的財富,得到了一種讓我們異常幸福的東西。

過去的神學家們從來沒有想到幸福是生活的要素之一;這個要素對於人的健康、效率和正常狀態來說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當中,有許多人都認為喜歡玩耍是走向墮落的表現,是在顛覆宗教。他們認為,在活在世上這個考驗期內,人們沒有任何將寶貴的時間用於玩耍的權利。他們從來沒有想到,壓抑人們喜歡玩耍的天性隻會讓他們養成反常的個性,最終精神錯亂,走向墮落。

實際上,所有的清教徒都飽受恐懼之苦,一輩子都過著憂鬱的生活。他們當中,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真正的幸福應該是什麼樣子。

他們的臉上透露著焦慮和悲傷的表情。在生活中,他們很少有甚至沒有高興的時候,因為他們喜愛幽默和娛樂的天性一直都在受到壓製。

許多世紀以來,神職人員一直都在告誡人們壓抑玩耍的天性,提醒他們玩耍的天性有助於滋生邪惡勢力。拉長的,憂鬱的和悲傷的麵容被認為是虔誠的標誌。放聲大笑和縱情玩耍的人,歡度愉快時光的人,被認為是走上了毀滅之路,通常被告知魔鬼就在他們身後。

舊神學當中有大量讓人悲傷和憂鬱的觀念。有些人竟然居住在密不透風的修道院裏,呼吸著不清潔的空氣,過著絕對反常的生活,與人類社會幾乎全部隔絕,徹底壓製自己的正常天性,為芸芸眾生製定和書寫宗教信條!這些人絕不可能創作出任何正常的作品,因為他們本人就不正常。基督並沒有使自己與世隔絕。他保持著公開的生活方式,與普通大眾打成一片,是他們當中的一員。他傳授給人們的內容都是自然的和健康的。但是,一個置身於修道院中、與世人斷絕了交往、脫離了積極的生活、絲毫也不與自己的同類進行聯係的修士所創作出來的隻可能是悲傷的、憂鬱的和反常的作品,決不適合過著正常生活的人們。

人類生活中最令人悲傷的音調就是神學的音調。與神學家們所鼓吹的人類和他們的上帝之間的關係相比,再沒有其他如此歪曲和如此混亂的關係了。

當今形式的宗教,比如基督教科學,新信念,精神科學,等等,都采用了不同的音調。它們強調的是人們在今世的生活,而非來生。它們宣揚,如果我們過開心的,有益的和無私的生活,踐行《聖經》中所說的金箴,在今世奉行關愛他人的原則,那麼我們不僅可以立即獲得幸福,提高辦事效率,取得成功,而且還將更加適應未來可能等著我們去適應的狀態。舊形式的宗教關注的是未來的生活。它們崇拜的是一位缺席的上帝,將天堂放置在某個遙遠的地方,因而信仰這些宗教的人將雙眼盯在某種未來的狀態上,盡管他們從未進入過這種狀態。

新哲學或新宗教宣講的是一種愉快的和高興的福音。它重點強調真、善、美,關注人性中的崇高的思想和高尚的品行。它另辟蹊徑,對幸福進行了強調,將愉快和高興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位置,從而將人類這些固有的品質從神學家們的桎梏中解放了出來。新哲學認為,與祈禱本身相比,自然而然的高興和愉快同樣是虔誠的,對我們的身心和道德健康來說也是同樣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