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對大家說:“有人過去寫信私通王郎,做了錯事。但事情已經過去,可以既往不咎。希望那些過去做錯事的人從此安下心來,努力供職。”
可以說劉秀的這種處理方法是非常正確的,與其把人們趕到與自己為敵的一方,還不如對他們施以德行,以收為己用。而那些曾經私通王郎的人鬆了一大口氣,他們都從心眼裏感激劉秀,甘願為他至忠效勞。
正如古人所說:“大德容下,大道容眾。蓋趨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也就是說,大德能夠容納下方,大道能夠容納眾人。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這是人之常情。所以,應該寬恕他們以安定人心。
寬容待人是凝聚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但這需有量,隻有非一般的人物才能做到。這種彰顯胸懷的攻心術,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也很好地利用了一次,而且其效果也是非同凡響。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蜀國南中(今四川南部及雲南、貴州地區)孟獲擁兵叛亂。諸葛亮親率大軍出征,討伐孟獲。
孟獲是南中一帶的部落酋長,有萬夫不當之勇,豪俠仗義,在少數民族中很有威望。諸葛亮又聽從參軍馬謖的建議,攻心為上,決定盡力把孟獲爭取過來。於是,諸葛亮命令部下,遇到孟獲,切莫傷害他,要抓活的。
第一次戰鬥,蜀軍在諸葛亮的指揮下逮住了孟獲。當兵士押著孟獲進營帳時,諸葛亮親自給他鬆綁,還叫人擺酒席款待他。
第二天,諸葛亮陪他參觀蜀軍營地後,問孟獲:“我們的軍營怎麼樣?”孟獲不僅不讚揚,反而說:“不過如此。以前我不知道你們的虛實,所以戰敗了。現在我看到了你們的部署,假如放我回去,再戰定能戰勝你們。”
諸葛亮笑著把孟獲放走了。幾天後,孟獲果然帶兵來挑戰,結果又戰敗被俘。孟獲還是不服輸,諸葛亮於是又放了他。
這個時候有些將軍很是不解,於是諸葛亮為什麼不幹脆殺了孟獲,諸葛亮對部將說:“靠武力往往壓而不服,我們走後勢必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孟獲,南中將會連年戰亂,江山必亂。如果他自願歸附才是心悅誠服,日後還要指望他為主公鎮守南中呢。”
就這樣,孟獲被捉住七次。第七次,諸葛亮還要放走他,但他跪地哭道:“我真心誠意地歸順,永不再反。”後來,諸葛亮任命孟獲為蜀漢官吏,不留漢官,讓孟獲他們自己管理自己。孟獲以後忠於蜀漢,南中一帶就徹底安定了。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目的在於攻心,最終令孟獲垂淚誠心降服,誓不再反,平定了南中。正如孫子兵法上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威逼隻能使人屈服於現實利害關係;利誘讓人財迷心竅,唯利是圖;軟硬兼施往往使入疲於周旋,屈以就範,陽奉陰違,而非心悅誠服。唯有寬容待人,才能使之真心擁護。而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也是一樣的,隻有那些具有寬容大度之心的管理者才能贏得人心,員工才能盡心竭力為他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