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向來是兵家所強調的權謀之術,"不戰而屈人之兵"一直被尊為用兵的最高境界。直至現代社會,這種攻心之術依然適用於人際交往的各個角落。在待人處事方麵,如果一個人能迅速識破並掌控他人心理,定會立於不敗之地,而後做到不戰而勝。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孫子兵法·謀攻篇》說道: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即進攻,攻打,謀就是謀略,伐謀就是指以謀略攻敵取得勝利。這句話也就是強調用兵的最高境界即使用謀略勝敵。
上兵伐謀,後來被後人總結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它是《孫子兵法》中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其進一步體現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古代軍事理論思想,對後世的戰爭有很大的影響。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大致是說,打勝仗最好的方法是從心理上威懾住對方,控製住敵人,使敵人從心理上潰敗,而打仗的最下策則是采用武力征服。
"攻心",作為從精神和意誌上打擊敵人的特殊作戰形式,曆來為兵家所重視。諸葛亮這個"心理學家",可以拿來當做典範的攻心事跡有很多,如智擺空城計、七擒孟獲而不殺以收南蠻之心、三氣周瑜使其吐血而亡等。諸葛亮一生用計甚多,算無遺策,給攻心術的實際運用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典範。
漢高祖劉邦也是善用心術的能人高手。劉邦曆來喜歡不怒而威,不戰而屈人之兵。從當年起兵之日,劉邦就將攻心為上這一戰略手段表現得淋漓盡致。
沛縣縣令在蕭何等人勸說之下召集劉邦,一起響應陳勝。派樊噲召劉邦的命令下達之後,縣令又有些後悔,緊閉城門,拒劉邦於城外。劉邦並未攻城,隻是射書到城上,陳說拒絕自己的利害關係,結果沛縣父老殺死了縣令,打開城門恭迎劉邦,擁劉邦為沛公。兵不血刃,取得完勝。
劉邦經過高陽,高陽負責把守城門的酈食其求見。劉邦開始很傲慢,但一經酈食其點撥,恍然大悟,馬上待以上賓,結果酈食其為他出了一個絕好的主意,智取陳留。劉邦聽從張良之計攻打宛城,南陽郡守的門客陳恢見劉邦,勸他放棄武力攻伐,改為談判,結果解決了宛城問題。然後劉邦采用"所過毋掠"的高級招降政策,歸降者絡繹不絕。劉邦兵不血刃地就占領了丹水、胡陽、酈城、析城各地。後一到嶢關,劉邦還是識大體顧大局,采納了張良的意見。他先拿出奇珍異寶穩住嶢關領兵將領這個"紈絝子弟",然後實行兵不厭詐的進攻計劃使秦朝的最後一道防線告破。
劉邦進關後繼續實施攻心為上的策略。他不殺子嬰表示對楚懷王的忠誠,表示對楚懷王諸老將的尊重,使楚軍諸將心悅誠服,使子嬰家族放心臣服,為自己爭取成為關中貴族的政治代表,獲得了關中士族、平民的支持打下了堅實的道義基礎,同時也教育手下將領要改變鬥爭策略。劉邦召來各縣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約法三章,隨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縣鎮鄉村去巡視。"約法三章"就這樣樹立起了新政權威嚴天下、取信於民的形象,人們更加高興,唯恐沛公不在關中做秦王。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戰略戰術,發展到現代,其應用範圍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刀光劍影的戰場上了。不妨把其中的一些東西轉化到工作和生活中,畢竟現在有句話叫做"職場如戰場",如何轉化,如何更好的使用,這些都需因地製宜,因人而論。
比如,一個公司一個新員工的到來,對公司而言是有了新的血液、新的動力,而對老員工而言又有人來搶自己的"飯碗"了,不免讓那些人有些坐立不安。這時如果那個新人再鋒芒畢露過早的展現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想必等待他的就是處處受阻。這時,就需要審時度勢,適當示弱了。《三國演義》中,關羽敗走麥城死在吳國小將陸遜手中,正因為陸遜抓住了關羽自大驕傲的弱點,到處歌頌稱讚關羽貶低自己,關羽後來輕敵遭致兵敗身亡。多問老員工一些問題,哪怕是你明明知道答案的問題,這樣他們對你就會有所緩和,畢竟那些人隻是和你共事而不是你的學生或者聽眾。
與朋友相交也是一樣,雖然說與朋友在一起,不用太耗費心思,但如果你在很短時間內,就能夠了解清楚你朋友的習慣,這樣的話你的朋友就不會離開你,因為在那個人眼裏你很細致也很不錯。更深一步講,如果能了解那個人的心理狀態,那麼那個人就逃不出你的"控製"了。與朋友相交,貴在於交心,隻有這樣才可以彼此依靠,彼此取暖。